Friday, December 17, 2010

愛的速度 (The Velocity of Love)

很喜歡 Suzanne Ciani 的音樂。Ciani 為義大利美籍鋼琴家,正統音樂訓練出身,有一段時間從事電子音樂的創作,作品包括 Meco 版本 Star Wars 主題音樂的聲效及眾多電影原聲音樂,近年回歸 acoustic。

Ciani 有首舊純音樂作品 The Velocity of Love 顯淺而細味,悠揚寫意,愛的速度,就是慢味愛的過程,速度徐緩,走過之處,要深刻難忘。我喜歡俗《愛的速度》多少因為它帶著希臘電子輕音樂大師 Yanni 的曲式,以簡單、響亮而濃郁的鋼琴調劑冰冷的電子音階,相當 Yannisque。Yanni 是我年青時代至愛的輕音樂家,不少經典之作的餘韻,如英航的廣告音樂,還不時在腦海中蕩漾(still lingering in my mind)。

題外話 - 我認識有個年青人叫 Yanni ,他曾經在我舊公司當兼職,是一個不錯的青年(我說得他不錯,他一定錯不了)。我問他的名字是否希臘名,他一臉驚訝,可能他身邊朋輩太無知吧(他年紀的人不少都是很無知的)。但是有一樣我不知道的,他告訴我,Yanni 就是英文的 John。

The Velocity of Lo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Jh7HXGHPEQ

Friday, December 3, 2010

顧爾德人生三步曲(The Glenn Gould Trilogy)

在台灣買了顧爾德的人生三步曲(The Glenn Gould Trilogy)三 CD 組合(Sony Classics 88697130642)。

顧爾德在加拿大出生,生長在一個蘇格蘭長老會(Scottish Presbyterian)的清教徒家庭(puritanical family),自小已受音樂的熏陶他對運動了無興趣,個人亦相當孤僻,有段時間過著隱士般的生活(a drop-out period)也樂於躲在錄音室内找尋那片刻的寧靜(這兩種性格跟我相像),但顧爾德毫無疑問是個音樂奇才(我則還未找到我的才華在那裡)。

不要以為顧爾德完全是與世隔絕的隱士,事實上他有錄製不少收音機及電視上的音樂節目,也寫了不少音樂文章及作曲(雖然他鮮有完成的作品),只是後來他較少公開演奏,改為在錄音室錄製音樂曲目。

應該說顧爾德是個鬼才。看他的演奏,坐在一張矮矮的凳子上,頭貼近琴鍵,發出微微的吹氣聲(如聽他的現場錄音可清晰可聞)。在加拿大那種平凡國度,能出現這種鬼才,比較奇怪,但加拿大也不是完全沒有天才的(香港則可以說完全沒有,趁著人家成名馬上抽水就大把-那些成名的人關香港個屁事)。

流行樂壇就有 David Foster。文學界則有已作古的 Robertson Davies,那位「把沈悶的加拿大加添生氣的小說家」(the novelist who made Canada less boring)。

顧爾德是著名巴哈演繹者,他高登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的演奏,美絕塵世,那份安詳,貴氣,實為天籟之音(other-worldly)。他那微微的呼氣、隨樂曲不停哼著拍子、唸唸有詞,彷佛就是驚歎巴哈把宇宙的和諧奧妙以音樂呈現人間。可惜顧爾德英年早逝,1932 出生的他,在 1982 年因腦出血逝世,享年 50 歲。

聽一聽顧爾德高登堡變奏曲的詠嘆調(Aria),及欣賞著這位鋼琴鬼才的「表演」(雖然影片裡沒有聽到太多的吹氣聲),那種氣質的確靜逸令人陶醉,而顧爾德一貫彈琴的方式,也同樣迷人。

Tuesday, November 30, 2010

米高積遜 十強武者

鄧永鏘爵士曾撰文質疑米高積遜是天才的讚譽,舉列歷史上多名音樂演藝天才比米高更有才華否定米高是「天才」,令我想起馬榮成的《天下畫集》裡的一個角色「十強武者」武無敵武無敵稱為「十強武者」當然刀槍劍戟拳腳功夫全都是第一,人如其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無敵和步驚雲交手,單單比掌法,武無敵勝不了步驚雲,最終要加上拳術致勝。我想,單論輕功武無敵勝不過聶風(風中之神),劍法贏不了無名(中原第一劍),刀術皇影(東瀛第一刀客)強些.....但刀槍劍戟拳腳功夫加起來,武無敵就是武無敵,就是「十強武者」!

同一道理,如果要把 Mozart(莫扎特), Mendelsohn(孟德爾遜), Bach(巴哈), Beethoven(貝多芬), Brahms(布拉姆斯), Elvis Presley(貓王),Beatles(
披頭四),Nijinsky(尼真斯基,編舞家),Robert Louis Stevenson(史提芬遜,蘇格蘭作家,Dr Jekyll & Mr Hyde 的作者) 等才華洋溢的人放在一起才能質疑米高積遜的天才,你說米高在天之靈會否微笑?


鄧爵士的文章節錄如下:

我遇到的年輕人都很欣賞這位流行曲天王,還說他是genius。咪住先,對我這個學古典音樂、彈鋼琴的人來說,音樂genius這個字不能亂用。

MJ在六歲時候登台唱歌,便說他是genius,並不可以。稍為有普通常識的人都知道,Mozart六歲便已經作曲及演出他非常精美的作品,而Mendelssohn九歲已在柏林公開演奏,十五歲還作了他第一部交響樂。所以論音樂成就,可不可以把MJ一生人的音樂作品與Bach、Beethoven、Brahms(簡稱3B)相提並論呢?在歷史上,當然不可以!3B才是真正的genius,而MJ拍十隻、二十隻及三十隻馬都追唔上呀!

說到唱片銷路,MJ賣唱片多過貓王、披頭四,並不能因此而說MJ比較偉大、更有成就。MJ唱片銷量高,只因為他當紅的三十五年(從1970年開始,發展到2005年頂峰),正好是世界唱片行業最鼎盛的時期。披頭四和貓王出道早MJ十多二十年,唱片銷量自然蝕底很多。

論到跳舞,MJ食正music video的熱潮,所以他跳舞表演特別給人深刻印象,令他要跟其他藝人比較時,佔盡上風。但是,大家如果像我一樣有現代舞的普通常識,知道Nijinsky這位舞蹈家,然後看MJ的舞蹈,便不會覺得新奇和興奮。Nijinsky早於1912年在巴黎演出Debussy的音樂作品L'apres-midi d'un faune,在舞台上的樹後面把手放在自己下體,轟動歐洲,所以Nijinsky比MJ早近九十年已做出驚人的舞蹈動作。

......說到MJ那首人人稱讚的music video Thriller,我覺得沒有什麼突出之處...意念上卻絕不新鮮。故事內容與Dr. Jekyll & Mr. Hyde(1886)的一模一樣.....



Saturday, November 20, 2010

人神之別


馬勒(Mahler)、布魯克納(Bruckner)等二十世紀的作曲家的音樂,每一曲都鬼斧神工,音樂裡思潮起伏,道盡人生世態,有慨歎生離死別,有的讚美上蒼,樂韻洋溢激情悽怨,令人迷醉不矣。欣賞馬勒、布魯克納要費盡心思,因為他們的音樂「深刻」。但畢竟,這是人的音樂,展露人的情感。

唯獨莫扎特(Mozart)的音樂,是神的音樂。莫扎特不單悅耳,而且深刻。悅耳的音樂,深可見底,能令平凡的人(當時的王孫大卿)領略天籟之音,如平靜清澈的海洋,水清見底,但海床不知幾深。莫扎特早期的韻調,玩世不恭,後來人漸漸成熟世故,音樂也隨之而變,臨死前的傑作安魂曲,彷如預示自己將投向主懷,音律震慄人心。跟貝多芬不同,貝氏的音樂是粉碎舊時代,帶領進入新時代的音樂,激情憤怒交集,莫扎特無論喜樂抑或憂傷,都完美和諧,這樣的音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莫扎特英年早逝,雖然不幸,惟他是天主的使者,把神的音樂,帶到人間。

神的音樂,如神的語言,需要接近神的思想的人,才能學懂,才能演繹出來給我們欣賞。德國古典派的指揮如福爾梵格(Wilhelm Furtwängler)、坎庫爾(Otto Klemperer)、凡特(Guenter Wand)、貝姆(Karl Böhm)是箇中的表表者,隨著那些大師作古,一個「神的時代」已經結束,現代的指揮,也許必須迎合當代愚民大眾的口味(但不能否應 Simon Rattle 領導下的柏林愛樂是極其出色),也許達不到「神的級數」。

剛剛聽了梵格洛夫(Maxim Vengerov)指揮 UBS Verbier Festival Chamber Orchestra 於 2006 年英國廣播公司的逍遙音樂會(BBC Proms)演繹的莫扎特第 29 交響曲 (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186a))。演繹手法不忍「聽到」。梵格洛夫是新生代出色的小提琴手,「彈而優則指」,惟莫扎特的音樂聽似輕佻,內裡的份量難以形容,是清澈得深海不是給愚民大眾的渡假海灘。莫扎特是要平凡的你,認知神的境界。梵格洛夫的莫扎特29去得太快、太輕鬆,失去了音樂的力量,境界太膚淺,因人在世俗化的過程中失去了謙卑。

馬勒、布魯克納的交響樂,由於深,不是每一個樂團都能演奏,而莫扎特看似容易,但音樂隱藏深刻的訊息,多少演奏者只有其形,卻彈奏不了那份莊嚴、那種瑰麗、那些對世俗的調皮。

抗衡改革(Counter Reformation)時代,天主教的更新,在於那些人文精神領袖如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Loyola)、聖卡路●波盧美奧(St. Charles (Carlo) Borromeo)的服從謙卑,令羅馬再一次綻放燦爛的光華。馬勒、布魯克納在蒼天之前,是個虔敬謙虛的人,不是人人景仰的大音樂家(布氏只是一家小聖堂的風琴師),而老一輩的德國指揮家,看見莫扎特的音樂,也步步為營作出演繹(careful and restrained rendition),這些服從謙卑,在世俗愚民的風氣下,已蕩然無存。

現代人對莫扎特(也是對古典)的演繹,已經勃離神的話語,活像那些福音派原教旨主義者,亂解聖經,自命不凡,手握真理。聽了坎梵格洛夫的莫扎特29,再欣賞坎庫爾[圖]/新愛樂的莫扎特29,方知人神之別。

Sunday, October 24, 2010

羅馬帝國的衰亡

收到了大開本書會(Folio Society)版的《羅馬帝國的衰亡》(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下稱《帝國衰亡》)第一至四冊(大開本書會版共八冊),馬上細讀。

《帝國衰亡》是英國大史家傑本(Edward Gibbon)的傳世之作。傑本生於英倫,悶在牛津,負笈瑞士,師成新教加爾文牧者,深受法國哲學熏陶,治史亦受羅馬大儒徹西羅(Cicero)、史家泰徹特斯(Tacitus)的啓蒙。《帝國衰亡》力量之重,研究之深,前沒有古人,後難有來者。傑本重史實,註腳八千,洋洋洒洒,由安東尼帝王(Antonine Emperors)開始,寫到1453年康士坦丁堡淪陷,跨越一千四百年。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

要讀《帝國衰亡》才能了解文明的力量。明白野蠻人侵略羅馬,古都淪陷,為甚麼文明卻歷久不衰。當然能明白,現在反智野蠻人入侵文明,為甚麼我無懼現在的文明如當年羅馬失陷般,文明被淹沒(克拉拉勳爵(Kenneth Clark)說當時離文明滅亡只是「一線之差」 (by the skin of the teeth)),因正如羅馬帝國史給我啓示,偉大的文明是不易覆亡的。帝國衰亡也要經歷一千四百年,而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方才由啓蒙時代、文藝復興,把羅馬的遺產帶到高峰,文明比羅馬更燦爛、更輝煌。

當下野蠻人,失語反智,爭做白癡,整天在電腦面前,一事無成。人類文明看來危在旦夕,惟看羅馬文明,一而再、再而三,力挽狂瀾,就知野蠻反智,雖然來勢洶洶,但我們亦無須害怕。

我覺得自己像電影《氣蓋山河》(The Leopard)裡的畢蘭加士打(Burt Lancaster),面對時代的洶湧巨濤,從容不逼。在一眾蠻人之中,拿著傑本的偉大史書細讀,觀賞歷史洪流,潮起潮落,不亦樂乎。

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公爵尖酸

英國皇夫愛丁堡公爵出名尖酸,名聞遐邇,他的言行代表對世間上如恆河沙數的差勁事物的幽默批判,這絕對是我杯茶。王迪詩在信報輕談這位菲臘親王,妙筆生花。

信報 2010年10月16日
蘭開夏道
王迪詩
我愛菲臘

不知是誰開始稱我為「寸嘴女作家」,小妹向來隨遇而安,既然大家畀面,so be it。但講到寸,我認為全世界最寸的還是英國人,那是一種寸在骨子裏的尖刻,一種高層次的智力遊戲,是英國國粹。

邱吉爾是這種遊戲的高手。有次一位女士對他說:「如果你是我的丈夫,我一定在你的咖啡中下毒。」邱吉爾答:「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會馬上喝了它。」四兩撥千斤,寸得優雅。

菲臘親王開的玩笑最mean。但我挺喜歡他的,並非因為他叫Philip,而是因為他經常口出狂言,相比他那位步步為營的老婆,這個老頭子要有趣得 多。你可以說他令人討厭,也可以說他比較真。明年就要慶祝九十大壽了,這位阿伯老而彌堅。早前教宗本篤十六世訪問英國,達官貴人跟他會面,蘇格蘭保守黨女 領袖戈爾迪(Annabel Goldie)披了格仔圍巾,菲臘親王當眾問她:「你是否也穿格仔內褲?」有人認為他不識大體,但我覺得他有點蠟筆小新的風采。

有年在英國海德公園的植樹活動,英女皇和菲臘親王面見了前愛爾蘭共和軍,其中一人在服役時眼睛受創,接近失明。當女皇問他餘下多少視力時,菲臘親王搶答說:「相信不多吧,你看他打的領帶。」全場dead air。難為他老婆,張口結舌地不知如何打圓場!

另有一次,菲臘親王陪同女皇到訪一個軍營,很親切地問一個海軍女學員在什麼地方工作。女學員說她在夜店做事,冷不訪「菲哥」問道:「是在脫衣舞夜總 會工作嗎?」全場爆笑。女學員尷尬不已,菲哥打趣說:「這份工可能會讓人有點冷。」最令人頭痛的是,八卦雜誌事後紛紛追問女學員:你究竟在夜店幹什麼?原 來她是酒吧侍應,還焗住聳聳肩說菲臘親王純屬開玩笑,搞氣氛,沒有因此而感到不快啊。當然沒有不快,他是皇夫,難道你要皇夫向一個侍應鞠躬道歉?

白金漢宮有次舉行garden party,英女皇邀了八千多名賓客出席。菲哥又出動了,跟一名男士打開話匣子,問對方從事哪種行業。男士回答:「我是一名設計師。」冷不防菲哥拋下一句:「那你真要好好設計一下自己的鬍子了。」

這個老頭子既然連自己英國人也愛嘲諷,對外人自然絕不留口。每次菲臘親王外訪我就開心死了,興致勃勃地翻着報章看看他今次闖什麼禍。有次他看完中東 女舞蹈員表演肚皮舞,皮笑肉不笑地說:「我還以為中東女人只會坐在煙管旁邊食糖。」參觀澳洲原住民文化公園時,他問原住民:「你們還會不會互相擲矛?」出 訪羅馬尼亞的時候,他對孤兒說:「羅馬尼亞好多孤兒啊,我以為羅馬尼亞人是為了將孩子送進孤兒院而生育的。」英女皇在白金漢宮招待美國總統奧巴馬夫婦時, 菲臘親王笑嬉嬉地跟奧巴馬說:「你看這G20峰會各國領袖的外表都一模一樣,你能分辨出他們麼?」真氣壞人,但無可否認又幾好笑!

印度人也曾經中招。有次印度總統訪英,英女皇在白金漢宮招待在英國有影響力的印度人。菲臘親王跟一個地產巨頭打招呼時,看見他佩戴的姓名牌寫着「派 特爾」(Patel),這在英國的印度人當中是常見的姓氏,便開玩笑說:「今晚有很多你的親戚在場呀。」中國人當然無法幸免,他於1986年訪問中國時對 一名英國留學生說,在中國待久了會變成「slitty eyes」,單眼皮的蒙豬眼!

菲哥口不擇言,多次被指種族歧視,險些引發外交風波。在那些官式場合,都是寒暄,廢話連篇。Bloody boring。他的狂言無疑是一種反叛。是的,有條件的話,九十歲還可以反叛。貴為皇族,得罪你就得罪你,奈我何?城堡內的小職員被他喝一聲就失魂。有天 菲臘親王在城堡很有型地騎着馬車,看到地上有堆木頭討人厭,下令職員立刻清除。職員見皇夫不高興,心就慌了,急急去點火將木頭燒毀,豈料火舌「嘩」一聲蔓 延到旁邊的樹林,差點燒掉了溫莎堡。菲哥氣得面紅耳赤。那又難怪,他只下令把木頭「清除」,可沒叫你放火呀,笨蛋。有時我看見上司mark-up在檔上的 垃圾comment,也會憤怒地說:「Burn it!」但那只是取個意境,不是真的叫你把檔燒掉呀!Don't take it serious。

Well of course,皇夫又如何,也不是人人都會怕你,Cherie Blair就不怕。她曾出席美國一個清談節目,主持人問她:「英國首相妻子的角色,是否就像美國總統夫人一樣?」Cherie Blair答:「那是不同的,因為事實上,第一夫人是指一國元首的妻子,以英國元首的配偶來說,實際上是指菲臘親王,因此菲臘親王才是真正的英國第一夫 人。」這就是「寸」。寸在骨子裏的英式尖酸。

英國人對世界的看法有種尖刻,但我依然喜歡英國人。他們的尖刻出於對世情的透徹了解,當然還有幽默感。也許正因為看破了世界的千瘡百孔,英國人以言語上的嘲諷來排解無力感,但行為上,普遍英國人都比較富公德心,法治意識很強。

我覺得公德心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資產。有公德心的人民,危難時不會彼此踐踏爭相逃命。從內地導演馮小剛的微博看到這段文字:「朋友的孩子從國外回 來,親戚帶去遊園。排隊玩滑梯時因很多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加塞兒,致使守規則的孩子永遠排不到滑梯前。親戚對孩子說:既然其他小朋友都不排隊你也往前加吧。 國外回來的孩子執意不肯,哭了,對家人說:他們是不對的,我為什麼要學他們。親戚一臉苦笑說:那你就等吧。」在中國,「公德」的概念是火星的產物。

以菲臘親王的個性,得罪人的次數肯定比我Daisy還多。可他的粉絲也絕對不少,而且非常瘋狂,南太平洋一班原始人還把他奉為生神仙呢。話說 1974年,英女皇與菲臘親王到島上探訪,原始人一見菲哥,驚為天人,認定他是火山神之子,深信終有一天,他的靈魂會回歸島上。靈魂「回歸」小島那天,就 是菲臘親王八十九歲生日當天,真是大吉利是。族人苦苦等待,大日子終於到了,菲哥卻連個影兒也不見。恰巧島上有個義務教英語的英國大學生,見族人如此失 望,便安慰道:「菲臘親王工作繁重,無法到來。」還代表親王參加原始派對,用樹葉遮蔽重要部位跟族人跳舞。族長很高興,認為火山神之子的軀殼未到,精神卻 回來了。

菲臘親王也許未必如外人心目中那麼難頂,至少堂堂女皇也頂了六十四年。瑞士日內瓦商業學院做過研究,分析了一千多對年齡介乎十九至七十五歲的夫婦或 同居男女,發現妻子智商比丈夫高27%,但年齡比丈夫少五歲,白頭到老的機會便增加20%。我向來認為這種科學研究,實際上跟塔羅牌或黃大仙求籤的原理差 不多,也許黃大仙還比較靈驗。要對號入座的話,菲臘親王的確比英女皇年長五歲,至於智商,well,作為「英國第一夫人」,總不會笨到哪裏去吧。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強者一言

道理不是越辯越明的。只有強者的道理才是越辯越明。或許說不辯也明。同一番說話,由一個弱者說出來,沒人理會,由強者道出,人人稱是,這是人類不二的致理。路亦是強者行出來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一步是最難踏出,為甚麼由強者領導的國家、時代,國力躍進,開風氣之先?沒有強者推動新政,萬事不能。看看今天的香港,跟彭定康的時代,宵壤之別。

甚麼人是強者?邱吉爾是強者、張佰倫是庸才。斯太林是強者、克魯曉夫是官僚;鄧小平是強者,江澤民扮強。列根是強者、卡特軟弱。克林頓是強者、奧巴馬只是演員。強者和爛鬼土豪不同,後者非洲打把,那些以強凌弱,自肥自重的一言堂主總統、土皇帝落。

閩晉魚號事件,發展到保釣(實質是日中「保尖奪釣」),中日都顯得像個傻瓜,皆因中日的領導,都是官僚,不是強者。技術官僚用於政治是委婉語,意即毫無政治才華的政客。中國除了一如既往像個土匪蠻邦,不是大叫大跳,就是你扣我一個人,我扣翻你四個。民間甚麼不買日貨,不去日本(最好不要去吧!),不運稀土給你全是負氣動作。日本更劣,先話依法辦事,人家一話來真,馬上腳軟,十多日後首相才逼令放人,議員輿論譁然,大喊威信無存。

現任首相菅直人是怎樣的人?他讀森穆遜的傳世著作《經濟學》,讀了十多頁就讀不下去。他的太太更老實不客氣對傳媒說,很驚訝日本由這樣一個人來治理,還出書幽默丈夫一番。

查實日本不是第一次扣押釣魚島範圍的中國人。二○○四年,七個保釣人士登島,被日方拉走。當時的首相是小泉純一郎,那就不同了。小泉一聲中日關係,決定放人,朝野無人敢哼半句。為甚麼?小泉是強者。

日本在他領導下,渡過了戰後最長的經濟增長期(2002-2008)。較六十年代日本起飛時的「伊弉諾景氣」(いざなぎ景氣)更長(1965-1970)。他上任便命令銀行清理壞帳,委任竹中平藏,監督強逼銀行工作。數年光景,把日本的銀行起死回生。他又推動日本郵政(Japan Post)的私有化計畫。日本郵政是世界最大銀行。在外匯市場翻雲覆雨的「渡邊太太」的十二萬億美元資產,過半存在日本郵政。政客反對私有化,小泉解散國會,讓國民定奪。他派出「刺客」(和他相同理念的年青新人,寓意把朝中的元老刺殺)參加選舉,大獲全勝。

小泉又一意孤行到靖國神社參拜。每年終戰記念,鏡頭之前,小泉正裝禮服,一身 full morning suit,高視闊步,與神官一齊步入神社,追悼殉國英烈。此舉得罪所有亞洲國家,六年不得見中國領導。

順帶一提,日本人學西方文明禮節學足十成,早午永不穿晚禮服(evening suit,即美國人所謂的 tuxedo)。香港一眾「精英」,日光日白,穿晚禮服進去教堂,貽笑大方,盡顯殖民地土人的氣質。

小泉說退就退,不戀權力。他是貓王歌迷,臨別秋波,到美國曼非斯的「恩賜之地」,景仰一代歌王,在美國總統陪伴下,哼出兩句歌王名曲,風流而退。像普京般做完總統做總理,總理期滿便收憲讓自己再做總統,那是爛鬼所為,不是強者。

邱吉爾後,強者政治衰落,七八十年代還出現列根、戴婥爾夫人。二十一世紀,我們看到小泉純一郎在西方國家中政治最平庸的日本裡,示範強者怎樣英雄造時勢。現在我們只見官僚和演員,政治強者在平庸的時代是沒有市場的。

Saturday, September 4, 2010

Stephen Hawking's The Grand Design

Stephen Hawking on The Grand Design

How can we understand the world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Over twenty years ago I wrote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to try to explain where the universe came from, and where it is going. But that book left some important questions unanswered. Why is there a universe - 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Why do we exist? Why are the laws of nature what they are? Did the universe need a designer or creator?

It was Einstein's dream to discover the grand design of the universe, a single theory that explains everything. However, physicists in Einstein's day hadn't made enough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forces of nature for that to be a realistic goal. And by the time I had begun writ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there were still several key advances that had not yet been made that would prevent us from fulfilling Einstein's dream.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M-theory, the top-down approach to cosmology, and new observations such as those made by satellites like NASA's COBE and WMAP, have brought us closer than ever to that single theory, and to being able to answer those deepest of questions. And so Leonard Mlodinow and I set out to write a sequel to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to attempt to answer the Ultimate Question of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The result is The Grand Design, the product of our four-year effort.

In The Grand Design we explain why, according to quantum theory, the cosmos does not have just a single existence, or history, but rather that every possibl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exists simultaneously. We question the conventional concept of reality, posing instead a 'model-dependent' theory of reality. We discuss how the laws of our particular universe are extraordinarily finely tuned so as to allow for our existence, and show why quantum theory predicts the multiverse - the idea that ours is just one of many universes that appeared spontaneously out of nothing, each with different laws of nature. And we assess M-theory, an explanation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multiverse, and the only viable candidate for a complete 'theory for everything.' As we promise in our opening chapter, unlike the answer to the Ultimate Question of Life given in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the answer we provide in The Grand Design is not, simply '42.'

The book is available on 7 September. I can't wait to get a copy.

Sunday, August 15, 2010

交響樂團 vs 愛樂樂團 (Symphony versu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有友人問交響樂團 (Symphony Orchestra) 跟愛樂樂團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有甚麼分別。答案是結構上兩者是沒分別的 - 兩者都屬於大型樂團(跟較小型的室樂團 (Chamber Orchestra) 相對。後者通常少於五十人)。

愛樂(Philharmonic)一詞最初在倫敦出現。1813年一個名為愛樂社(Philharmonic Society)的組織成立。Philharmonic 一詞是愛音樂的人的意思。一個城市的樂團用交響或者是愛樂是樂團自己的決定(又或者是先到先得)。

倫敦愛樂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成立於1932年。而名聞遐邇的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是1940年成立的。英國還又一隊極高水準的愛樂交響樂團(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是筆者最喜歡的英國樂團。Otto Klemperer (圖)是個人最喜歡的指揮。Klemperer 屬於德國老派的指揮,極忠於原著,在他的威嚴指揮棒下,樂團的音樂莊重典雅。


可以欣賞一下 1958年 Klemperer 指揮 Philharmonia 的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第一交響樂最後樂章(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IV. Adagio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隆重瑰麗的演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N0UzIn0d4I&feature=related

Friday, August 6, 2010

勇者福星

找到一首很有意思,陪著我渡過不知所謂的高中時代的歌(注:是那時候不知所謂,不是我不知所謂,我完全知所謂)。就是《勇者福星》的主題曲《一切待揭盅》。歌詞中對世態的識見和人生哲學令我一生受用。單是一句「環境不許就要逆順從,喜不喜歡,也要適應,但係你有權,日日發夢!」已妙絕巓毫。

求心境輕鬆,苦惱起不到作用。
驟覺每個世上人,也在被玩弄。
時光多匆匆,一秒一分不放鬆,
盡了努力只怕亦變空。

*人的一生中,
 不覺不知的變動。
 路向永遠似是謎,
 我地係被動。
 南北跟西東,
 不畏風霜衝呀衝,
 問到未來一切待揭盅。

時勢向你要風可得風,
環境不許就要逆順從。
你喜不喜歡,也要適應,
但係你有權,日日發夢!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V_p2H75dfk/

作曲:顧嘉煇
作詞:鄭國江
主唱:李龍基

論懶

卡夫卡有本小說叫變形記。

不錯,卡夫卡是波希米亞的那個小說家 Franz Kafka。不是海邊的那個卡夫卡(後者可以到書局翻譯文學村上春樹欄去找)。

變形記 (Die Verwandlung (Metamorphosis)) 描述主人公銷售員格理哥一覺醒來,發覺自己變成一隻怪蟲。格理哥是一家(妹妹和父親)的經濟支柱,變成怪蟲不能上班,因此他憂心忡忡。從此維持家計的重擔落在格理哥的父親手裡。最初妹妹和父親對格理哥都照顧有加。但由於格理哥外型古怪嚇人,久而久之,二人續漸對他疏遠(細節從略)......格理哥最終鬱鬱病逝。妹妹和父親卻發覺沒有格理哥也不是甚麼大不了,不久就忘記了他。

卡夫卡所有作品都是永不完的夢魘。讀者如在惡夢當中,永不超生,深深感受內心深處的黑暗。卡夫卡寫法比較「業餘」,讀起來加倍如夢魘。

變形記帶給我們的啓示就是,對,人會變成一條蟲。君不見你周圍大把大懶蟲?你一覺醒來,你終於明白,自己已變成大懶蟲。變成一條蟲不要緊,只要你不記掛住上班。相反,你應立時想到我是一條蟲,蟲是不上班的,尤其是懶蟲。你這樣想的時候,為成為成功的蟲踏出第一步了。

這裡是香港。香港是大懶蟲最理想的生態保護區。為甚麼大把大懶蟲?因為太多入發覺一條懶蟲比勤奮的人更幸福。原因簡單不過,懶蟲不是甚麼都不做的,他們之所以懶,之可以懶,是他們聰明,洞悉世情。單單懶是生存不到的,你必須要做高等懶蟲,聰明懶蟲。這裡就有大量的樣板教你怎樣做高等懶蟲,甚至迫你做高等懶蟲。

我強調,懶並無貶義。

人類是有好逸惡勞的基因的。因人類蟲聰明,所以人不一定需要勤力。人類文明史說明的不是人類怎樣勤力,而是我們想盡辦法不勤力(我們努力使我們不用勤力)。我們發明這樣那樣,就是希望懶一點,舒服一點。

高等懶蟲是有閒階級,學習(商家佬認為)沒用的東西,比方說讀 Cicero, Aristotle, Shakespeare, Doestoevsky 等作品,聽一下 Haydn, Mozart, Beethoven, Mahler 的音樂。

勤奮本是美德,很不幸,這個社會最令人厭惡的就是勤奮。社會迫你做高等懶蟲。這裡的MBA之流(即九流)及等而下之者的「教育」教你勤奮,教你要沖咖啡給你的老闆,而且最好幫他買外賣(但那些 MBA不會亦不懂教你到東京的 Quintessence 晚餐,所以 MBA 是九流)。不錯,幫老闆做牛做馬本質不是錯。但要看一看那是個怎樣的老闆。如果那老闆是「老平」又稱「Cheap 雞舢板充炮艇」之流的話,只是騙你做東做西,你最好還是回家看周秀娜吧,那樣更有前途。當老闆一隻沒前途的走狗,還是決心做一條高級懶蟲好。

為甚麼 MBA 之流教你這些道理?英國大哲羅素(Betrand Russell, 1872-1970)的《空閒頌》(In Praise of Idleness)批評工作就是美德的謬誤。羅素固然不欣賞無所事事的人(如地主)。他說的是工作就是美德 、工作是高貴的、而你必須不斷工作等等這些原則,源自古時奴隸時代。農民做生做死,為士兵、貴族服務供應糧食。到了饑荒,農民沒東西吃。士兵、貴族卻有溫飽。 現在這種過時的原則仍根深蒂固在我們之中。科技進步理應把大部分人納進有閒階級之中,但我們仍說勤奮工作(實質是做牛做馬)就是美德。時代變了, 而角色也不同。士兵貴族變了商家佬。

變形記裡,格理哥死了,很快就給家人忘掉。這樣的勤奮一生確實最教令人厭惡。

說通了,做牛做馬就是勤力不過是香港商家佬騙你的東西。但這不可能騙你一輩子。你一覺醒來,如遭雷擊發覺所謂勤奮向上就是你幫商家佬繼續做懶蟲(雖然是低級的一種)。聰明的你大徹大悟 -我其實最想就是做懶蟲。恭喜你。你半生厭惡的人生,由你變成一條懶蟲一刻開始,將會徹底改變。

Saturday, June 5, 2010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小時候,《三字經》和《千字文》是必讀的文章。字裡行間有不少句子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現在已有能力理解它。

三字經說:「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揚名聲,顯父母」出自孔子《考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终也」。

孝有始终,廣義來說,孝之始不單是因為父母而愛惜生命,而且是自愛,不自殘自暴自棄。孝之終是,修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令父母因你而感到光榮。三字經「光於前,裕於後」是要你的名聲光耀祖先,你的言行惠及後代。

《孟子.離婁篇》說「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姑六婆之流,喜歡說甚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三不孝了。

其中「家窮親老,不為祿仕」的意思是,如果家境貧窮,雙親年老,而不去為官賺取俸祿供養父母,是為不孝。現在來說,可以推廣到打工賺錢養家。

論孝道,儒家絕對不愚。孟子的「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只是順從父母,看見父母做錯了而不勸說制止,這就是陷他們於不義。愚孝就是不孝。中國的愚孝,是後來中國人的愚蠢基因創造出來的。

所以還是這一句,中國最偉大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代。

Friday, June 4, 2010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續昨天。

張立講荀子,基本上跟筆者或者是其他人是一樣的。因為荀子的學說客觀,並不模糊。

⋯⋯⋯⋯⋯⋯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這是荀子的話。荀子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二九八年至二三八年,趙國人,即今日的河北省一 帶。晚年鄉居著書留下《荀子》一本,他是儒家改良大師,但他教出的學生韓非,則是法家主將。

荀子提倡「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針鋒相對。他說,人生下來就有物質欲望,有物質欲望就有爭奪,爭奪就使社會秩序亂,這就產生了維持社會秩序的法和禮。他認為「善」是後天學習得來的,如果努力, 還可以由「愚」變「智」。

他認為「天」有自己的法則,但沒有意志和目的,天不會因為人們怕冷就取消冬季,地不會因為人們嫌遠就縮小它們面 積。自然界運行的法則,不會因為有賢明的堯才存在,也不因為出現暴虐的桀而消失……如果人們加強農業生產,又節約開支,天就不能使人貧窮、衣食周全,又經常活動身體,天就不能使人生病。如果荒廢農業生產又奢侈浪費,天也不能使人富裕;衣食不足而又不運動,天也不能使人健康。他認為人有充分的主觀能動作用。

所以他最反對「怨天尤人」,所以講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

荀子認為上天有自己的常道,人類有自己的道路。所以上天不會幫助你,也不會防礙你。既然如此,人就應該放心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如張立先生所說,幹活兒,多賺點錢,做運動,強身健體。天沒有意志和目的,人就不應(也不能)怨天。人可以應做就去做,人也不應尤人。荀子也道出怨天尤人的後果,就是「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老是怨人的人是一事無成的,怨天怨地的是無志氣的人。幾千年前,荀子已為中華民族創建了科學的精神,進取的心。但民族的機因,令荀子的學說未受重視,倒是法家的思想(荀子是儒家正宗,他的弟子是法家的代表韓非,李斯)成了中華民族皇帝統治天下百姓的金科玉律。幾千年來,中國都是「外儒内法」,說孔孟,行韓非。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在回港機上,讀了張立的文章談古訓兩則。先看老子,下次說荀子。老子《道德經》(或稱《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說「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張立原文的上半段引述如下:

⋯⋯⋯⋯⋯⋯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能戰勝別人只是有力而已,能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這是「老子」三十三章的一段話。通常戰勝自己更難,你看美、蘇,有那麼 強大的軍事力量,各有成萬枚核彈,能把地球毀滅多次,但無法解決自己的難題,蘇聯崩潰了。

美國「先使未來錢,開支無度」,能夠克服嗎?鄧小平之偉大,就在於他能及時扭轉中國的方向。一個能反省、並且能改正的民族是強大的,因為有歷久常新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生命力及年青的表現。所以儘管有悠 久的歷史,中國不老,這從一八四○年以來的歷史,及一九七九年以來的歷史可見。

⋯⋯⋯⋯⋯⋯

中國的確偉大 -但只是兩千年前的中國。現在如果表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淋漓盡致的話,中國最偉大。如果表現人民精神面貌的枯竭,中國都是第一。所謂「勝人者力,自勝者強」,這在中國裡面看不出來的,自殘自瀆就大把(多的是)。

剛好相反,美國才是「自勝者強」的俵俵者,她才正是「一個能反省、並且能改正的民族(國家)」。六十年代,蘇聯克魯曉夫(Khrushchev)看扁肯内棣(甘乃迪)(John F Kennedy)小伙子一個,美國人又身嬌肉貴,不敢動武,遂把核子飛彈搬到古巴去。豈料肯内棣告訴國民要有跟蘇聯打核戰的準備。美軍把古巴重重包圍,結果美蘇雙方讓步,事件才得解決。八十年代末,日本人以無敵的姿態進軍美國,十多年後那些日本公司不見了,見到的是再領風騷的美國公司如蘋果電腦。九十年代頭,美國一樣債台高築,來一個克林頓,不久,盈餘回來了⋯⋯⋯⋯一次又一次美國表現「自勝者強」。

老子的哲學主張無為。但老子的無為,是假無為。老子看似無為,實有為。無為則無不為 - 最低限度是有所為。老子的無為,是有作為的。老子認為弱能勝強,柔能克剛。處於弱勢的人,也可以勝強者,可以成為強者。也提倡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無為)是因為他人不能與你爭,自己能保存下來(有為)。 甚麼「槍打出頭鳥」,「好的木頭先給砍掉」之類的智慧,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

Tuesday, June 1, 2010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小時候在父親的剪報裡,讀過這樣的兩句《朱佰盧治家格言》。現代飯來不張口的人當然不能明白為甚麼一粥一飯會來處不易,所以跟他們談好的東西,矜貴的物事,徒然。

《朱子治家格言》簡單易明,值得一讀。比方說,談生活,說志氣,講精神:「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短短十句,致理深遠。

全篇如下,請細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 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 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儉僕,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 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持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性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 隳自甘,家道難成。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 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幾乎近焉。

Sunday, May 16, 2010

海天一色伸延無限,化作海鷗飛渡遠方........

1987年,夏韶聲曾唱了一首廣告歌。廣告中,一個擁有梁朝偉的憂鬱的小子在漁村的海邊把一個銅錢摘向黃金般的燐光碧海......多年以後,長大了的他同樣面對碧海燐光,又把一個銅錢摘向海中,但此刻,他已身在萬里之外了.......

二十三年後再聽到這首歌,歌詞所描述的竟然就是筆者現在的心情。二十三年後的今天,我仍有這樣的心。

就是這廣告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8mzUXA-Mv0&feature=related

Friday, April 23, 2010

世情紛亂 秩序超然


公元七世紀, 阿拉伯世界部落林立, 戰亂仍頻。阿拉伯民族受猶太人及基督徒的欺侮。大家都是亞巴郎(亞伯拉罕)的子孫, 阿拉伯人有點「自卑」, 低人一等的心結, 因為猶太人有《梅約五書》(摩西五經)(The Torah), 耶穌基督帶來了福音。兩者都是上主的啟示。但阿拉伯人為什麼沒有先知給他們啟示?

終於, 穆罕默德(Muhammad ibn Abdullah)於(約)610年(時他40歲)在山中受了大天使嘉伯烈帶來上主的聖訓, 成了阿拉伯人的先知。

在那紛亂的阿拉佰世界中, 異教林立; 基督教又充滿著複雜令人百思不解的教條信理, 甚麼天主之子, 天主之母, 天主聖神, 穆罕默德宣示一個令人煥然一新的上主, 一個嶄新的上主概念。所有人必須順從 -- 除上主之外再無他主。穆罕默德要把紛亂無章的世界從新勾劃秩序。因為阿拉(Allah)就是秩序。阿拉就是一切。阿拉無形無相, 不可方物。不可描繪的阿拉, 正是人所需要的一個比我們更高、更偉大的秩序, 一個超然的秩序維持者(a transcendental caretaker of order)。從伊斯蘭的藝術中, 縱然圖案花紋極細緻繁雜, 可以看出秩序井然 。

穆斯林(Muslim)就是順從者 (one who submits); 伊斯蘭(Islam)則是順從的意思(submission)。

Thursday, April 22, 2010

九一妙心

說完恆事角度(事件實在論),機遇再生,神祕楽觀以後,我想說李天命先生一個比較基本的概念,九一妙心。當別人考第一,自己考第九時,自己會自卑。因為別人比自己優胜。但你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雖然我沒有別人的第一,但他也沒有我的第九。我這樣想的時候,自卑感就消失了。

這是阿Q精神?非也。阿Q是用虛假的幻想來欺騙自己。比如說,阿Q被人打了一身,他說成兒子打老豆。九一妙心則我真的考了第九。他真的考了第一。

為怎麼我考了第九而他考了第一(考不到第九),我就無自卑感呢?當你用這個態度看事情事,第九不會變成第一吧?九一妙心其實是要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喚醒人自己的主體性,唯一性。

他人就是身份再優越,地位再高,擁有得再多,在我看來,都是第三者,第三身。他是我生命中的配角。只有我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我的地位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很多時,電影和小說裡面的主角,都不是名成利就最漂亮出眾的人。但是,他是主角。明白九一妙心,就明白我是自己的原點,中心。這樣就不會因為他人比我富有漂亮聰明,就產生自卑感。

這也不是自戀,以為自己獨一無二,自己了不起。剛剛相反,當我自己能了解每個人的獨一性。我是自己的原點,中心。他是他自己的原點,中心。那就更加不自戀, 更尊重每一個人。

Saturday, April 17, 2010

事件實在,機遇再生,神祕楽觀

思入風雲,思,生,死。人生本身的問題,人生終極的問題。李天命先生有一套哲學觀。

「只在乎天長地久,不在乎曾經擁有。」廣告有這樣的句語。

「只在乎.....不在乎.....」彷佛兩者是相反對立,不能並存。事實上「曾經擁有」,就是「天長地久」。關鍵就在「事實」這兩個字上面。事件發生後,就成事實。既成事實,就沒辦法讓它不發生了。事件在歷史上就「名垂千古」。比方說,你跟一個女子相愛, 但之後分手了。你失去了她。但「你曾經跟她相愛」那件事是永遠不會失去的。

發生了的事件永恆不變。沒有人(甚至是天主)可令它沒有發生。事件是人生中最穩妥的保証。不是吧?我們不是覺得「往事如煙」嗎?不是年前發生了的是早忘記得一乾二淨嗎?覺得「往事如煙」的是我們主觀的問題,事件本身是沒有改變的。這可名唯事件實在論

永恆的事件留下了我們的真實在宇宙的洪流之中。但是如果我死了以後,宇宙之中沒了我以後,永恆的事件對我有怎麼用?我們可以再生嗎?可以。放開宗教教條的羈絆,從宇宙自然中尋覓,我們是有再生重逢的機遇的。

機遇再生 - 我們死了以後,在千億萬年之後,我們重遇。如永恆回歸是說,每一天的喜怒哀樂, 事無大小, 先後次序, 經歷都跟前生一模一樣。千億萬年太久?沒問題。死了以後,我們是沒意識的,千億年跟一秒鐘是沒有分別。像撲克牌的青龍,青龍是很難拿到的牌 (一副牌中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J, Q 及 K)。把牌洗一次,不是青龍,不要緊,再洗,還是不是?再洗。千億萬次以後,你會拿到青龍的。今天在仙台的Mozart Cafe跟愛人喝咖啡,億年之後,我再在仙台的Mozart Cafe跟愛人喝咖啡。就是一個宇宙有始終,在廣義上還無渤離機遇再生的道理。

但人生多少有遺憾,有苦痛,有惘然,有成敗,有不可終日的感覺。夜欄人靜的時候,有失落,虛無的感覺。又因人總會死。生離死別的時候,有苦憾。但千億萬年之後,我們重遇,在一個有憾的世界裡面,我們可採取怎樣的態度? 神祕樂觀者肯定宇宙終達圓滿。神祕樂觀者肯所有上述的這些必定得到圓滿的解決,信託於宇宙。這種肯定是神祕的。但非毫無根據的。

若非「苦憾終無」,則非終極圓滿。所以終極圓滿之時,所有苦憾必定得到圓滿的解決。生離死別,是人生的大憾,因此,「苦憾終無」藴涵生離死別之憾,終得善解。(李天命《哲道行者》)

神祕樂觀,宇宙信託,比教條式的宗教可取。筆者想,如「道」與「法」之分。悟道,如拈花微笑,心領神會。作法(教條),說多錯多,作法自斃。再簡單一點,簡就是美。

Friday, April 9, 2010

尼采的生命哲學


德國大哲尼采在他的<<歡愉的智慧>> (The Gay Science) 裡有這樣的陳述: 如果有一天晚上魔鬼在你最空虛最寂寞的時候偷進了來, 並向你說: 「你現在的生命, 走過的歷程, 將要再完全一模一樣的再生活一次, 及不止一次而是千千萬萬次, 數之不盡次。每一次活著都了無新意, 每一天的喜怒哀樂, 事無大小, 先後次序, 經歷都跟前生一模一樣。包括那蜘蛛, 樹梢上的月光, 與及我今晚來到你身邊向你說這番話。你就像永恆的沙漏時計裡的一粒小沙。」聽完這樣的說話, 你會咬牙切齒咒罵那魔鬼? 或許在那一刻你向魔鬼說: 「啊! 你就是上帝! 你的說話是我人生聽過最動聽的說話!」

這就是「永恆回歸」(Eternal Recurrence), 他的生命哲學重要的一章。

尼采認為只有弱者才把生命的不定、變幻、無助寄托於來生。強者是要英雄地面對現世, 在一個變幻無定, 禍福難料的今世, 人只能勇敢活下去。弱者建構來生, 造了天主上帝, 並把頭躲進那美好的來生虛幻的福樂中。人類這樣就只有懦弱的, 庸俗的愚人。

但尼采也得承認, 沒有天主的世界, 人類無所依賴, 墮入虛幻的深淵中。所以他要人類進化: 「我教予你超人(Übermensch), 因人類是要被超越的東西。」人要成為超人, 站在道德善惡之上, 以強者的姿態判斷善惡。在一個了無意義的世界中, 賜予意義。

尼采生前對基督教狠狠批判, 只因他認為建制裡的基督教會道貌岸然, 完全違背了基督精神。他在晚年著作<<反基督者>>(The Anti-Christ)裡說: 「古往今來, 只有一個基督徒, 但他已經在十字架上給釘死了.....從此, 福音就變成了惡耗。」


Wednesday, March 24, 2010

存在先於本質

繁星哲語

陶國璋

存在先於本質

法國的存在主義者沙特 (Jean-Paul Sartre)在他的《存在主義與人文主義》一本小書內有一段話,影響了近代的人性觀:

「當我們認上帝是一位創造者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想像 祂為一位高超的工匠……另一方面,我們常常認為意志必定是理性的,而理性則以知識為主導,因此,當上帝以祂的意志去創造人的時候,祂必然地清楚地知道祂創 造的藍圖。因是,當人尚未被創造,人的概念早已存在於上帝的心中,這就是所謂『本質先於存在』(Essence is prior to existence) 。」

我們試從較顯淺的方式說明何謂本質先於存在:例如一位製刀的工匠,在其實際製造刀具之前,他心中總會有個盤算, 預計將要製造出來的刀,會是什麼形狀,具有什麼性質,能作什麼用途。這種種有關刀的構想仍處於概念層次,它先於刀的製作,當時便被理解為刀的「本質」。這 本質固可視為刀的藍本,用以製造其他的刀;但更重要的是,柏拉圖將本質的層次提升至一超然的地位,看成為刀的「實體」(substance)。刀的本質依 附於實體,古希臘的哲學家認定實體是普遍的、全然的、超驗的、絕對的、永恒的;相對之下,個別的刀只是實體某些本質的呈現,所以只能是特殊的、部分的、相 對的、不恒久的。

本質先於存在一直是西方的主流觀念,在「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主導的中世紀的時代,大多數經院哲學家 均傾向相信事物是先有本質,然後才有事物的存在。即使到了十八世紀無神論興起,上帝底觀念是被減殺了,然而本質先於存在的思想,則仍到處表現,哲學家例如 笛卡兒、萊布尼茲、康德等都相信人是具有先在的「人性」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質。

但,沙特卻不贊成本質先於存在,根本就沒有先在的人性。

沙 特宣稱自己是無神論者。這裏要補充一點,無神論在知識上是站不住的,人類是活在全知與無知之間,是無法用知識的檢證方式來否定世有神存在,即使我們有「儀 器」可以測試整個香港島沒有超自然的生命,但我們仍無法一一測試九龍區、新界區,乃至亞洲、地球、銀河系……必定沒有神。

沙特的無神論並不 是知識論進路,沒有以上的悖論,他的理論是建基於一存在主義式的前提:人是先被投擲到世上先行存在。拋擲性是人存在的事實:人不知從何而來,不知死往何 去,在無知的兩端中,我們只知道我們已經存在,在世上與他者的人類產生了情感,有恩怨情仇,有愛別離之苦……這就是被拋擲而來到世界的處境。

無 神論加入拋擲性,即可推論出人的自由性。人的存在既沒有任何所謂本質的東西來預設人是什麼,人應怎樣生存才是善的……人怎樣來到世上,我們管不了,但人 「將要」怎樣活下去,就只能是人透過他自己的抉擇去實現自己,所以人是注定自由的,注定的意思不是命定,而是說,人要為這自由而負上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