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7, 2013

學習之樂


這個月在論壇上、課堂上見識了不同人的學習態度,千姿百樣。人學習多數集中於要學的東西,我則喜歡看看人家怎樣學,學的態度如何,學的心得是甚麽,學了些甚麽,得着些甚麽。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不少評語負面,甚麽一代不如一代(我在那個年紀時相信不好到那裡去),其實也不盡然,可能我們還看不到他們的優點而已。德文課上認識了一位剛入哲學系的年輕人,他中學時已經在發燒雜誌寫古典樂評,志向是到德國研修哲學,目標明確,在大學的這幾年間要學好德文,考取 TestDaF 語文試,得以報讀德國大學的資格。學習有目標,已經赢了一半。

回想當年他那個年紀時候,我只是望着其他人讀甚麽,自己就讀甚麽,還得意洋洋地説,你看,這家大學連他(我的一位好友)也取錄,定必收我吧,於是跟住他入了大學,揀選了金融學,回想有點汗顏。輸在起跑綫的我,現在也不是跟其他人相差太遠,所以家長們也實在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孩子剛剛起步就輸在起跑綫上吧。不是跑一百米,是人生的馬拉松,要追,大把機會。賽跑時,一個轉角,遇到甚麽,得了甚麽,甚麽時候留力,甚麽時候發力,都是未知之數,怎麽可能在起跑綫上就斷定輸赢呢?

很想多認識那一位年輕人,和他談談古典音樂,論論哲學、德語,可惜他因為大學上課時間關係,下一班已經不能和我繼續做同學了。

有些人讀語文,没有特定的目標 —— 啊,你説學法文還是德文好?那樣較為容易?我在想,這位朋友可能没有讀通過一樣語言。那有一種語言是容易學的呢?又有些人,給我的感覺是,付了款等如學了。如果錢解决到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 我聽過有人這樣説,但學習不是付款就可以解决的。這些課程,真的已經教得好慢,一堂只教一樣東西,重複練習,但下一堂,他們居然全都忘記了,記幾句都記不到上心?一丁點心機都無,我很狐疑。學習還需努力,引証了付款不等如學習了。

我們的學習環境好到不得了,器材先進,書本漂亮,圖文並茂,課堂地方整潔,老師是地道德國人,没有學得不好籍口,但偏偏有硬件都不能保証就學得好。其實環境差,才可以鍛煉出學習的意志,學到的才深刻。讀過練乙錚教授的文章,説小時候他的英文是跑到舊書攤讀過期英文雜誌學來的。已故猶太裔德國文學評論家蘭力奇 (Marcel Reich-Ranicki) ,他對於德國文學的傑作了然於胸,不但是因為他愛席勒、漢拿、歌德,也不但因為他博學强記,更因為,在他最黑暗的日子中 —— 納粹的時期 —— 這些大文豪伴隨在他身邊,這種深刻,永誌難忘。希特拉的黨羽殺了他的家人,他説,没有人能奪去他的德國心 (Deutschtum)。

學校的語文課,多教用法,少教文法。很久没有上課,不知是否時興學語言不教文法開始?我父親教我英文的時候是跟住一本文法書的,用這種方法學來的英文,寫得不好,也不會錯漏百出。以用法替代文法,也許是把文法融入用法裡面,有好有壞,個人總覺得没有紥實的感覺,還是走到書店買一本德文文法自己自修一下。

普遍人認為學習需要樂趣,要好舒服好有趣味地學,我只勉强認同,我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件苦事,要努力是辛苦的,怎樣看都不是樂事。只有學通了,用學到去讀一些以前讀不懂的書本,樂趣就在那裡,而且這種快樂是昇華的。


Saturday, October 12, 2013

Beautiful moment, do not pass away!


Portland ,黄昏,他跟她到中間道88號的 Hugo's 晚餐。

他道:「每次看到一幅風景畫、一幀美麗的照片,聽到一首優美的樂曲,學習新的知識,總發覺人生太短了,能力太低了,我霎時想着,我是浮士德, 要把靈魂賣給魔鬼,只是没人問津。可能没有魔鬼,也可能我的靈魂不值錢,魔鬼不要。」

女孩子的回應:「那你是馬盧的浮士德還是歌德的浮士德?」

「那就要看我的人生裡有没有出現我的郭麗卿。」

女孩子反問:「如果没有呢?」

「那我只好是馬盧的浮士德了。」

女的似懂非懂「嗯?」

他跟住道:「馬盧的浮士德是沉淪,歌德的是救贖。」

「就是馬盧筆下的浮士德,都有過救贖的時刻,只是他都讓它溜走了。他滴血與魔鬼為誓的時候,曾經有一刻可以逃走的。你會白白讓救贖的一刻離去嗎?」

他呼了一口氣:「不。我不會讓這一刻溜走,若有這一刻,我只會把握,我見到了郭麗卿,也一定不讓她逝去 —— beautiful moment, do not pass away! 」

浮士德的嘆息,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ön! ——請多留一會吧,妳真的很美麗啊!英文翻譯成 beautiful moment, do not pass away! 有種難以形容的决心。

再聽加古隆的《黄昏的華爾滋》(『黄昏のワルツ』),另一個版本,音符裡領悟了,難怪浮士德連靈魂都可以出賣。此刻,我腦海中亦只有 beautiful moment, do not pass away! 的期盼。


Friday, October 11, 2013

美中徜徉



夜靜網上部落欣賞拜倫情詩一首,一曲《黄昏的華爾滋》,在琴聲中給震撼得無言,語言可以去到這樣的境地。尋到呂志魯先生的翻譯,一樣的絕美。我也彷彿要伴着詩中的女子在美中徜徉。

《她在美中徜徉》
(She Walks in Beauty)

她在美中穿行;
像深邃的穹蒼綴滿繁星,
像皎潔的夜空萬里無雲。

明和暗多麽協調,
深與淺恰如其分;
白疍的光綫過於炫耀,
柔和的夜色最為温馨。

美匯入她的舉止,
美溶進她的眼神;
美在烏黑的髮際遊弋,
美在燦爛的臉上逡巡。

不多一絲輝光,
不少半點柔陽;
包容的思緒彌足珍貴,
濳藏的心靈更加香醇;

在面頰,在眉宇,
無言勝似有聲;
那裡可以體察心緒的平靜,
那裡可以領會情感的温存。

那折服人心的微笑,
那淡淡泛起的紅暈,
訴説着度過的優雅時光,
透露出沉積的善良品性。

人間萬事平心以待,
恰似美的天神;
一顆心裝着至愛,
一顆心永遠真純。

(呂志魯譯)


Monday, October 7, 2013

小城故事

Portland 的 Congress Street
Monocle 這樣寫緬恩州的 Portland。一個清晨,你身在波特蘭紅磚的 Monument Square 的市場裡。這裡有來自附近 Hollis 的蜜糖,Buckfield 的藍莓和 Unity 的鷄蛋。一個臉上有鬍子和一雙奇特的黄藍色眼睛的英俊農夫正在售賣芝麻菜 (arugula) 和白菜。你問這個寡言的人生活如何,他告訴你:這是我可能想象中最美好的生活。我正正就做着我想做的事情。

「我可能想象中最美好的生活。」這不是大話,因為這裡是波特蘭。一個只有六萬多人的小城,每年吸引了七百五十萬人來臨。整個波特蘭似乎都有一種滿足的氛圍。

我到美國的天使之城,大得嚇人,一半是無味的天堂,一半乃人間之煉獄,唯獨總有摯友在旁,每次到來都份外稱心。羅特島的 Providence,若真有神的眷顧,令人呼吸得舒服,漫步寧静的小街,景色彷如一首田園詩。


我還未有去過波特蘭。波特蘭又是怎樣的呢?小城的故事是否這樣展開呢?

樹上掛上黄葉,中午的陽光驅散了些微的霧氣,雖然仍有點寒意,但天氣好得不得了。這個書呆子拿着幾本小書,在國會街漫步,突然一人叫自己的名字,「是你嗎?」同一時間,一把女聲似乎也正在呼叫别人的名字,「怎樣妳也來了 Portland?」


書呆子没有望着叫他的朋友,那個被呼唤的女性名字,吸引了他。他的目光投向了一個長髮的女孩子臉上,卻發現她也睁大了眼睛看着他 ——書呆子心想,不會就是她吧?在部落上這樣問我的人「你愛那人是愛她的人,她的單一個體,還是愛她的一些特質?你愛我是因為我是我,還是愛我的美貌,我的智慧?你愛我還是愛關於我的一些東西呢?」?

女孩子也在想:就是他?那個這樣答我的男孩子?「我愛妳,就是愛妳,也愛妳的美貌,妳的智慧。試想想,我怎樣可以只愛妳,而不愛妳的樣貌,妳的特質?因為所有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妳的一部份,是妳存有的呈現,即系就是妳。」

女孩子笑了一下,點了點頭,鬆了一口氣似的 —— 因為那個男孩子一點都不像滿頭白髮的 Derrida ........

Ernesto Cortazar 的音樂,真的很優美。Autumn Rose


Sunday, October 6, 2013

秋色人間

Thomas Moran 的 Autumn Landscape
秋天到來了。週末看網上友人的部落,傾聽悠揚的樂韻。呼吸清新乾燥的空氣,在影像和音樂裡,思念着多年前在異國渡過的秋天。蘇格蘭特别灰冷的景色。京都漫山紅業,參拜佛寺神社,古都連空氣都有沉香的味道。羅特島的深秋,布朗大學大門前散下的一地落葉,陽光下一片金黄。

剛巧人生的美事,都要在這個時候發生,難怪這是一個美的季節。而那一點凉意,一地黄葉,加上一陣小雨,一刻的感觸,這個季節,又要愁煞路人。

哀愁還是喜樂,這是一種獨一無二的主觀感覺,人是主觀的,因為不可能不主觀。我可以用盡筆墨描述我腦海中的圖畫,但那幅圖畫,只有在我的腦中,只有我才知道是何模樣,是 Van Gogh 的班爛,還是Caspar David Friedrich 的冷沉,是 Norman Rockwell 的熱閙,定系 Edward Hopper 的蒼凉。也許,就只需要一紙田園裡的絢麗金黄,就是我心中的落葉季節,沉醉秋色人間。

Ernesto Cortazar 一曲 As the Sun Rises 陪伴着我渡過這個週日的晚上。


Friday, October 4, 2013

四季皆宜的大哲

Zeno of Citium
小時候看過一套電影,劇情怎樣發展,誰是主角完全忘記了,只記得一個響亮的名字《日月精忠》。這套講述湯馬斯摩爾 (Sir Thomas More) 故事的電影原名 A Man for All Seasons。 這個因為反對英皇離婚最終為天主教殉道英國上議院議長,著述了 Utopia 一書,表達了他個人心目中的烏托邦,雖然現實中摩爾的信仰跟小説裡的理念大相徑庭。摩爾被譽為一個有天使般的才智和純一學習精神的人。有歡怡和給人極大娱樂的能力,卻又極其嚴肅和仁慈。他是一個四季皆宜,與日月共存的人。

四季皆宜的人可從歷史書上讀摩爾的事迹,而怎樣才是一種四季皆宜的哲學呢?

有人認為 Epicureanism 是屬於有錢人的哲學 —— 在花園中共聚,談天説地,追求幸福,好像永遠的春天。犬儒把人性踩得太低,把人當做狗,行事過了頭,怎看都只是一個嚴冬。而斯多亞學派 (Stoicism),其追隨的人之多,追隨者身份的廣泛,内容之豐富,名符其實,是一種經歷四季陰晴冷暖的哲學。

芝諾 (Zeno of Citium) 追隨犬儒克萊提斯 (Crates),卻没有走上犬儒之路,而開創了斯多亞學派 ,創造了一套由乞丐到富人都適合的哲學。

芝諾曾是富有的人,散盡家財,在哲學裡尋獲精神上的豐盛。他跟隨犬儒,認為衆生平等,把階級地位撕下,所有人都是一樣無可分貴賤。芝諾也認為天下應成立一個世界城邦,但跟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同,他不要哲學家當上君王,因為他的理想國裡 —— 芝諾的著作和柏拉圖的一樣名為《共和國》 (希臘文 Politeia —— 英文為 Republic),所有國民都是理性而平等的,因此不用君王,也無需法律,每一個人都跟從理性克己地生活。這些無疑真是一個遥不可及的理想。

但芝諾的學派廣為人接受,後繼者推陳出新,斯多亞學説多姿多彩,不能一言以蔽之。他們最廣為人知的是把亞理士多德的邏輯整理成為 Logic(亞理士多德發明了邏輯但没有用上邏輯一詞,他論邏輯的文章都只收在《工具》(Organon) 一書中)。

Epictetus
Seneca
Marcus Aurelius

後來斯多亞傳到羅馬,三個著名的追隨者,伊壁提達斯 (Epictetus) 是一個奴隸, 錢尼加 (Seneca) 是一個貴族,奥理略 (Marcus Aurelius) 為羅馬的君王。四季皆宜的哲學,吸引了四季皆宜的先人大哲。

芝諾在一個塗了顏色的柱廊 (Stoa Poikile,翻譯成英文大概是 painted portico) 之下教學,所以他的學説稱為 Stoicism。學派不以創始人命名為芝諾主義,也反映了學派裡其他哲學家的貢獻。

也許,人心能變壞,也能變好,多讀這種古人四季皆宜的哲理良言,人類會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