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8, 2012

天空聖堂 無神新論



安藤忠雄為大阪 Harmonie Embrasee 酒店設計的 Chapelle de Ciel (「天空聖堂」)

瑞士哲學家 Alain de Botton 提出新無神論

篇文章有兩個目的。一是介紹安藤忠雄為大阪 Harmonie Embrasee 酒店設計的「天空聖堂」(Chapelle de Ciel)。二是從日本聖堂的結婚典禮想到新的無神主義。

2009 年開幕的 Harmonie Embrasee 酒店,位於大阪中心,阪急梅田駅附近,酒店是成三角形的,酒店系一家結婚酒店,頂樓是酒店的聖堂所在。聖堂的天花是安藤氏出名的渾凝土,加上不鏽鋼的支架,大量的玻璃,眺望大阪站周邊的摩天大厦群,光與影的戀愛,安藤氏渾凝土、鋼和玻璃的和諧結合。細意欣賞日本「寂」(さび)與「雅」(まさ)的美學,保留細緻且微無(delicate yet minimal),通透而穩固 (transparent but firm),展示時代精神卻不失宗教莊重 (religious solemnity),美學確實與時並進,安藤忠雄更巧妙地把酒店三角形的建築,將聖堂無窮盡透視伸延,如婚姻聖事 (the sacrament of matrimony),象徵通往恆常。

不得不再提點一下,日本人「西化」,學西洋的事,學得透切,他們的西式婚禮,如果在早上舉行,穿衣全部一律 full morning dress,不會像香港土人穿晚禮服 (evening jacket,美國人叫 tuxedo) 入教堂,貽笑大方。還有日本人不黑百領帶不分,很多人穿晚禮服打白色蝴蝶領帶 (bow tie),對不起,晚禮服就是 black tie,當然如今時代,bow tie 可以色彩繽紛,唯獨不能白色。要打 white tie,請你穿燕尾禮服 (full evening dress or swallowtail),才與日皇共進晚餐。

說遠了,日本人的西式婚禮,多找個「神父」模樣的西洋人主持,他念念有詞,學足教堂婚禮,但那位洋人不是真的是神父,只是一個「演員」。

你可能會問,沒有真正的宗教典禮,一個婚禮只有儀式,找個演員扮演神父,有甚麼意義?(天主教的婚禮系「聖事 」(sacrament),只有七件事才配稱為「聖事 」,「聖事 」系耶穌基督親自建立的,概函基督徒生命中的所有階段,婚配系其中一樣,非常隆重)。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直到最近,瑞士哲學家 Alain de Botton 解答了我的疑問。

Alain de Botton 認為舊有的無神論者,如 Christopher Hitchens,Richard Dawkins 等人,把宗教說成可笑幼稚的東西,底把宗教的一切摧毀未免太「容易」。他的新無神論認為不,不應是這樣的,當然沒有上帝、沒有天使,沒有超自然的鬼神,但這不是終結,而是開始。因為宗教除了那些可笑、不合邏輯的教條 (dogma) 之外,內裡有不少在儀式上、在道德上、在社群上值得保留的東西。

如果你不信滿天神佛也不相信教會的教條,但喜歡聖誕的佳音,欣賞曼提雅 (Andrea Mantegne) 的畫,享受到古老的大教堂逛逛,愛好翻閱舊約聖經,以往,你要面對痛苦的選擇,因為你要那些你覺得好的東西,只能選擇接受那些教條。
但如果我們不信上帝天主,也不妨恭敬地把宗教有些好的東西「偷」過來用。

我們的世界世俗化了,但世俗化得很糟糕 (secularised badly),de Botton 說,千瘡百孔,所以宗教的好東西用於俗世 (secular world) ,堵塞世俗社會的不足。

我們在宗教儀式上 (the ritualistic side of religion),找到可貴莊重;沒有宗教的框框,也能經驗超然 (experience of transcendence);在講道 (sermon) 中,尋到心靈的補足,從美國南部五旬節教會 (Pentecostal Church) 的崇拜裡面,學會說話的感染力;宗教也建立建制 (institutions),天主教的資產有 790 億美元,這樣的財力,令天主教有驚人的影響力,個人是無法媲美的。如果一班哲學家,可以建立一個建制,倡導他們的理念,其威力將比個人的努力,事半功倍。凡此種種,de Botton 覺得都是宗教得好事,而且如果我們不信有神,我們沒有必要把這些和宗教的教條混為一談。

一個只有儀式婚禮沒有宗教束綁的日本西式婚禮,就是體驗儀式上美好莊嚴,賜予它如宗教般的莊嚴,讓糟糕世俗化的輕佻和無理的膨脹自大,暫時收斂、迴避一下,讓文化繼承宗教的使命,為阻止人類因為没有宗教的洗涤而墮落。很巧妙的立論。


Alain de Botton 的 Atheism 2.0 大家可以在 TED 的網址找到。

Saturday, March 3, 2012

愛滋存在


生於台灣的美國科家何大一 (David Ho),是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發明人,1996 成為時代周刊的風雲人物。


愛滋病 (Acquired Immunodeficient Syndrome, AIDS) 在八十年代初被證實的時候,引起一陣的混亂,科學界對於愛滋病是否由一種新的病毒引起,亦未有絕對的共識,後來這種病
毒命名為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t Virus)。有一班科學家對於是否 HIV 引起愛滋病有所懷疑,他們的理論不同,有否定 HIV 引起愛滋病,HIV 存在但只是病者裡面的一個過客,有的認為 HIV 根本不存在,愛滋病只是一系列的病徵的組合,由欠佳的衛生環境、吸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致,甚至有人認為現在用於醫治愛滋病的抗病毒藥,例如 AZT 才是引致愛滋病的元兇,愛滋病的整個理論其實是醫學界和政府的一個陰謀。這些人被稱為 AIDS denialists(愛滋病的否定者)。

跟那些「人造炸雞肉」之流的無名連鎖電郵不同,
愛滋病的否定者不少是有名的科學家,他們發表的言論,舉足輕重,影響力極大,南非在總統 Mbeki 在任時期的愛滋病政策,就受這班 denialists 的影響不輕。而世界各地亦有不少愛滋病患者不相信愛滋病的存在,拒絕接受治療,這些人的結局如何,不問而知。

近三十年過去,醫學界對愛滋病已有相當堅固的理解和共識了,惟永遠都會有一些反對主流意見的人(我當然不是說主流意見一定對,我個人對不少主流的意見嗤之以鼻),例如兩、三年前,就有一齣關於否定愛滋病的紀錄片叫 The House of Numbers,有興趣可找來看看。

(順便一提,有趣的是,片中的導演 Brent Leung 訪問世界各地的人,問他們 HIV 和 AIDS 的分別。差不多所有人(包括英美人士)都朦查查,全數答錯,唯獨上海的一名的年輕人,答來頭頭是道,指出 HIV 是引致 AIDS 的病毒,強國棟樑,再次被證明(一笑)。)

但如果已經有三十年科學界幾近一致的共識,出錯的機會必然極低。
科學的共識是怎樣的呢? 我想先說科學哲學上的一個問題。

物理學中的粒子模型有夸克 (quarks)這個基本粒子的概念(即原子最基本是由夸克所組成的)。究竟是原子內有一粒二粒叫「夸克」的東西拼湊而成?還是「夸克」是解釋原子模型的一個概念,而不需要真的一粒粒的「夸克」?
沒 有人能用任何方法「看到」過夸克,就是用電子顯微鏡都不能,因為夸克比電子更微小,連電子顯微鏡都看不到,我們怎能確定夸克的「存在」?物理學家是透過實 驗測定原子的特性,發現只有加入夸克的特性,才能解釋原子的「行為 」(behaviour),來確定夸克的「存在」的。 姑勿論「夸克」是否如腕錶內的一個齒輪的存在 ,「夸克」也就成了原子模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同樣道理,在醫學上的愛滋理論,由發現 HIV,研究其病理,研發控制病況的藥物,只要一套理論有一致性,臨床上能引證病理的關係,藥物的效用,愛滋病和 HIV 的理論,經過 科學家們互相的考証 (peer reviews),証實病理邏輯的一致性,理論在醫學上就可成立。


後來不少否定者都承認愛滋病是由 HIV 引起,是由於愛滋病理,在臨床上得以證實。在由何大一教授發明的三種抗病毒藥 (anti-viral drugs) 的雞尾酒療法 (cocktail therapy) 不但沒有令病者的病情加重,反而令病情受控,愛滋病不存在、愛滋病不是由 HIV 引起的理論,就完全不成立了。相反,否定者的理論在不斷出現的新發展已經一一被否証,例如 HIV 的存在, HIV 的測試劑可靠性(現在除了測試抗體 (antibodies) 外,還能測試病毒的遺傳物質等),確定 HIV 的存在,及推陳出新治療病徵的藥物的有效性等等。


讓我們來聽一首歌《通往明天的輝煌道路》(明日への Brilliant Road),祝願人類前程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