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4, 2010

存在先於本質

繁星哲語

陶國璋

存在先於本質

法國的存在主義者沙特 (Jean-Paul Sartre)在他的《存在主義與人文主義》一本小書內有一段話,影響了近代的人性觀:

「當我們認上帝是一位創造者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想像 祂為一位高超的工匠……另一方面,我們常常認為意志必定是理性的,而理性則以知識為主導,因此,當上帝以祂的意志去創造人的時候,祂必然地清楚地知道祂創 造的藍圖。因是,當人尚未被創造,人的概念早已存在於上帝的心中,這就是所謂『本質先於存在』(Essence is prior to existence) 。」

我們試從較顯淺的方式說明何謂本質先於存在:例如一位製刀的工匠,在其實際製造刀具之前,他心中總會有個盤算, 預計將要製造出來的刀,會是什麼形狀,具有什麼性質,能作什麼用途。這種種有關刀的構想仍處於概念層次,它先於刀的製作,當時便被理解為刀的「本質」。這 本質固可視為刀的藍本,用以製造其他的刀;但更重要的是,柏拉圖將本質的層次提升至一超然的地位,看成為刀的「實體」(substance)。刀的本質依 附於實體,古希臘的哲學家認定實體是普遍的、全然的、超驗的、絕對的、永恒的;相對之下,個別的刀只是實體某些本質的呈現,所以只能是特殊的、部分的、相 對的、不恒久的。

本質先於存在一直是西方的主流觀念,在「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主導的中世紀的時代,大多數經院哲學家 均傾向相信事物是先有本質,然後才有事物的存在。即使到了十八世紀無神論興起,上帝底觀念是被減殺了,然而本質先於存在的思想,則仍到處表現,哲學家例如 笛卡兒、萊布尼茲、康德等都相信人是具有先在的「人性」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質。

但,沙特卻不贊成本質先於存在,根本就沒有先在的人性。

沙 特宣稱自己是無神論者。這裏要補充一點,無神論在知識上是站不住的,人類是活在全知與無知之間,是無法用知識的檢證方式來否定世有神存在,即使我們有「儀 器」可以測試整個香港島沒有超自然的生命,但我們仍無法一一測試九龍區、新界區,乃至亞洲、地球、銀河系……必定沒有神。

沙特的無神論並不 是知識論進路,沒有以上的悖論,他的理論是建基於一存在主義式的前提:人是先被投擲到世上先行存在。拋擲性是人存在的事實:人不知從何而來,不知死往何 去,在無知的兩端中,我們只知道我們已經存在,在世上與他者的人類產生了情感,有恩怨情仇,有愛別離之苦……這就是被拋擲而來到世界的處境。

無 神論加入拋擲性,即可推論出人的自由性。人的存在既沒有任何所謂本質的東西來預設人是什麼,人應怎樣生存才是善的……人怎樣來到世上,我們管不了,但人 「將要」怎樣活下去,就只能是人透過他自己的抉擇去實現自己,所以人是注定自由的,注定的意思不是命定,而是說,人要為這自由而負上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