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0, 2013

The Monocle Guide to Better Living


九月份教人興奮。Monocle 雜誌續期。這是一本令我怦然心動的雜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甚麽好東西都講,對於我這個「周身瘾」的人來説,簡直不相信世上竟然有人出版這樣跟我接近的雜誌。

雜誌的總編輯 Tyler Brûlé 是一個神話般的記者、出版人、企業家。據聞他曾當戰地記者,被狙擊手打中一臂,那條手臂現在是不能用的。後來他創辦 Wallpaper* 雜誌,被時代集團看中並收購了它。他跟手又泡制了 Monocle,還有一手建立的廣告公司 Winkreative。

九月份令人興奮的還有 Monocle 一本新書出版,他們的第一本書 —— The Monocle Guide to Better Living。 開宗明義,就是教你 how to live well。怎樣活得更好 —— 這個問題,Monocle 的讀者,也許有不同意見,而我則理解成在於怎樣活得認真,活得有智慧,活得有點執着,活得高質素。可能有人以為這本書是教你買昂貴的東西,去豪華的旅行,諸如此類。如果單單要這些東西,去 Financial Times 的 How To Spend It 就可以了。

然而,How To Spend It 算是高階了,程度上「未達標」的,例如我認識好些金融業文盲,認知中只有揾錢,目標是「做個有錢人」(不要以為金融業好風光,個個大學生,有不少都是「盲字都唔識」的物種),他們讀下「生果」日報副刊就可以了。

實在是,如果生活只要這些,人生就該如此,無需要大費周章,花四十英鎊去買一本,那些以為有錢就等如識享受的庸劣之徒覺得没有必要的書。就是他們以為這本書無聊,它才矜貴。有的時候,那些人家給你的咒詛,就是對你最大的讚美。

The Monocle Guide to Better Living,是七年以來,Monocle 一個里程的總結,那七年來一班努力為大家找尋好東西的人的一個結集。

怎樣活的更好 ,我説要活得認真、有智慧、執着、有質素。Monocle 從來就是一本很認真的雜誌 —— 好些雜誌用坊間的相片,例如從 Getty Images 買照片,但 Monocle 的相片全都出自自己記者之手,而且做得很出色。刊物的文章非常可讀,不但環顧全球,介紹如恒河沙數的人和事,還討論其好與懷。他們的編輯都是有識之士,每星期在 Monocle 24 (雜誌附屬的電台)上聽他們談天説地,蓋涵的話題之廣,你必定認同,quality is hard-earned。

他們認為生活是有進步的可能的,提出城市、國家、地方改造的方法,訪問國際組織的負責人、國家元首,找尋人類未來的出路 —— 理想的社區和住宅是怎樣的,合意的旅行如何可以做到,完美的機場應怎樣裡建造,如何可能讓一個城市適宜人類居住,創業者何去何從,還有,好的音樂理應讓多些人認識。

當然 Monocle 不能缺少報道新的産品和傳統的工藝,因為世界上,北美也好,歐洲也好,日本也好,還有新興的泰國、台灣等地,仍有太多太好的事物。這些 better things in life,不在於令人何等高級,没有用了穿了幾近皇孫大卿的幻覺 —— 暴富國家的暴發户造夢都想全身掛滿的醜陋事物。 Better things in life 目的全都在於改善人的生活,人的福祉,用優良的品質和工藝,要我們在生活上更舒適合意。


The Monocle Guide,一本放在桌上的參考書,讀完以後,可以對你的同事、伙伴、朋友建議,到書中描述的北歐的那個地方,看看人家的發展,到台灣這個社區,理解一下為甚麽人家可以那樣親密融恰。書中的人和事,一幀圖片、一段文字,都有話要説,這些都是表象,而背後的,正是我經常掛在心中的 —— 人對幸福的追求。

九月號的 Monocle 雜誌走訪紐約大學哲學系。NYU 哲學系學生都聽過一個故事,Mary 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黑白的房間裡,但長大了成為一個顏色的專家,讀了所有關於顏色的資料,只是從未見過黑白以外的顏色。一天她走出了黑白世界,看到了紅色。你覺得 Mary 有没有學到新的東西?我認為真正經驗到紅色,和認識紅色的特質,它的波長、頻率如何,是兩碼子事情。

所以,你問我,一本介绍 better living 的書,講的是表面的享受,有深層的意義嗎?這裡,作為一個 Epicurean,我認為是肯定的。

因為人的一切都來自經驗,没有能被經驗的媒體,看一本書,觸摸一件衣服,穿一對鞋子,感受一個地方的人情,聽到 Clair de lune 的美麗,人無法領略、理解 better things in life,無法理解美好的事物,就無法理解怎樣才是 a better life。試問我們怎可單靠心靈理性,不用五官接受經驗,就妄想理解甚麽是:理想的社區,美好的環境,上質的用品,進步的城邦,妙曼的音符,人情的暖意?如果不能明白,人類何以能繼續進步、發展,如何把自身的缺憾消除?我想不到有其他的方法。

只是一本書,不佔用太多地方,也不花太多的金錢,買了它,閒來讀幾頁,很快就讀完,從讀完的一刻起,希望我們能創造更多美好的物事。


The Monocle Guide to Better Living (Extended Version) from Gestalten on Vimeo.

Sunday, August 25, 2013

All Time High


Skyfall 没錯是官能上最好看的 Bond film,很緊張,Judi Dench 很入戲,Javier Bardem 令人印象深刻。反而那位面貌似 Putin 多過 James Bond 的大隻佬 Daniel Craig,對於我這個從 Sean Connery 開始看 Bond 片的人來説没有太大吸引力(據聞現今的女生喜歡 Daniel Craig。如此類推,我這種仍舊迷着 Roger Moore 紳士風度的人對當代女性自然没有甚麽吸引力,這其實不錯的,可以專心讀書,無用妄想,笑了 .....)。

Sean Connery 可能是最好的 James Bond,惟最浪漫的仍然是 Roger Moore 時代的 MoonrakerFor Your Eyes OnlyOctopussy。不少人認為 Roger Moore,行行企企,在美女中打轉,没有 Sean Connery 的雄姿,但我覺得他很 James Bond,穿着 evening jacket 很 charming。還有,那個時候,敵人是俄羅斯,畢竟蘇聯高貴神秘,没有近幾套 Bond 片的壞人那麽「爛」,跟俄國人鬥智鬥力,穿梭東歐古城,諜海之中,電影就特别的迷人。没有了好的敵人,James Bond 都若有所失。

買了那個木耳機,不斷用來嘗試各種歌曲,iPod 裡的音樂,從未試過那樣動聽。今天聽 James Bond 的歌曲,有種意識流般的回憶,很高揚的感覺。 最愛的 James Bond 主題曲。久違了的 Rita Coolidge。 All Time High


Saturday, August 24, 2013

垃圾整理


有天經過某大型商場,看見一個穿制服的大嬸,眼神散渙,眼球正無意識地左右轉動,手上拿着掃帚,掃帚地上緩緩擺着。理性告訴我,那人應該正在從事清潔工作,而不是一個行為藝術家。

看那大嬸活似當代「藝術」的打掃方法,我認為無法把地方弄得潔凈,要她整理一處地方,恐怕是侈望。整理一個家的方法,也可以用於整理一個社區,一個社會。但無論整理甚麽,整理學從人開始。毫無疑問,整理人的心智之前,又要先教導他們整理地方,要他們放眼一個比他們所認識的更大的世界當中,讓他們的眼界擴闊(這點要慢慢再談)。

由於種種原因,好些人類幾千年來未有進步(進步是以智人的尺度 ——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 而言),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例如北歐,不少無法把自己的家弄得妥妥當當,我相信那些人從來就未有整理的覺悟,卻由於物質的進步,就是最不濟的社會,垃圾都以幾何級數上升。人類是時候開始先從學習怎樣去整理一個社會的垃圾,繼而思考一下怎可整理這個物種的反智。

這幾天才子陶傑剛巧談環保、减廢,用的是一貫嬉笑怒駡的筆風。嘲笑愚人,無補於事。倒不如看看東方一個文明國度裡,普通人怎樣去處理廢物更好。這個國度,像那清潔女工般的「藝術修行」,是無法從事清潔工作的,因為在那裡,「藝術修行」等如懶惰,懶惰,是没有市場的。

我没有在日本留學,但每年幾次間斷的逗留,累積起來,令我的人生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在這國家裡渡過。我是局外人,惟局外人反而把局内人没有着意看的地方看得清楚。

日本是一個很清潔的地方。為甚麽可以那樣清潔?是因為多數人想保持地方清潔。當地人的生活複雜,複雜得連他們自己也不太明白,習以為常,也少去反思。然而他們把地方弄得清潔,一半是自願的,一半應該是被逼的。在香港慣了自由自在生活(過一點就是任意妄為)的人,到那裡吃喝玩樂還可以,卻一定不想到日本住的。因為要這種自律的文明,必然要一點犠牲,自命聰明的人最怕犠牲 —— 犠牲即系「蝕底」。

日本人西化,西方人説怎樣,他們可以照單全收,但又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幹活。嗯,老外説,你們零售服務業没有效率。他們看看數據,點頭稱是,對的,我們的服務業没有效率。他們改變嗎?又不見得。

看真一點,效率真的那麽糟嗎?老外的效率是一個小時的平均銷貨量。日本是通街都是二十四小時便利店,把那些店晚上到早上的銷貨量計算,那裡會有「高效率」這回事?好像没有人把日頭營業時間的銷售做對比。他們承認效率低,在美國,把效率低的店關門大吉就是,但日本不可能把便利店關閉。相反,7-11 —— 那家本來是美國的便利店集團,現在是日本 7-11 反收購擁有了 —— 正要在福島的撤離區開設便利店,這不是效率的問題,是服務的問題。深層一點,是對自己的自信。

走遠了,回到正題。我講的文明地方,不是宣傳版和公厠裡寫着的文明,就分垃圾來説,在日本很文明,即是一件煩複的事,所以外人到那裡旅居是要學習的,而且不能懒惰。

譬如,PET bottles —— 好像翻譯做『寶特瓶』 —— 的回收,先把瓶身的招紙撕下(這種塑膠垃圾,需要分開處理),瓶子的蓋要和瓶身分開。 喝完的牛奶盒子,是 tetra-pak 保鮮盒子,就那樣抛棄?think again!要先把它清洗乾凈,然後沿着盒面的綫剪開,然後晒乾才可以棄掉。紙張垃圾要把它們摺成 A4 大小,並用便利店買回來的繩子捆着才丢棄。以上這些都是資源垃圾,可以循環再造。大件的垃圾,例如家俬雜物,要致電專人來回收。

甚麽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大型垃圾、不可以就那樣弄掉的垃圾(例如個人電腦)等等,都有列明,不可亂分  ....

還有,每日回收不同的垃圾,今天收可以燃燒的垃圾,你把不可以燃的寶特瓶放出去,第二天,你的鄰居「渡辺太太」,自然會上門「諄諄善誘」,要不然整個社區都知你這家人没有依照指示分類,這不是日劇情節八卦太太的角色,事實一樣如此。所以我説,自律,一半自願,一半是逼出來的。

不錯,環保的工作,由麻煩開始。當發覺街上都没有廢物箱,要把垃圾帶回家裡分類的時候,到你覺得每天分類分到頭都大了的時候,解决方法只有一個 —— 自行减少垃圾。怎樣减少?就是我們的政府剛剛開始嚷着要做的 —— 從源頭開始。

社會環境的整理,也是人心的整理,近藤麻理惠小姐很有創見。希望能用整理學把人的程度提升,讓我多作思考吧。

Monday, August 19, 2013

整理人生

資訊爆棚,家裡物件也爆棚,太多無謂的思想擠進人的心,心變得狹隘得連自我都無處容身,關鍵的思想都不知放到那裡去。這樣的情况,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人類似乎還没有準備好。忽然時代造就了新興的生活哲學,一種嶄新的專業隨之出現 —— 雜物顧問 (clutter consultancy)。

雜物問題是富裕國家的問題,家徒四壁,没有雜物的煩惱 —— 家中出現太多「垃圾」成了家的「災難」,久而久之,看着雜亂無章一團糟的家,心也沉了下來,思想要給雜蕪的思維霸佔着。征服冰封三尺不是一般收拾可以解决的「災難」,要點智慧,要點哲學家的靈光、學問,所以才有整理學。

整理是選擇,有如人生的一個縮影,人生不是要你每天選擇(抉擇)嘛。



近藤麻理惠小姐在她《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2》裡這樣説,珍惜物品,自然就能讓你珍惜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了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究竟會對什麼樣的物品怦然心動」。假如從未發現自己身邊有那一樣東西讓自己心動,就這樣走完一生,那才是真正的悲劇。

近藤小姐是一位年輕的女孩子,她教的整理術,不但是家居雜物的整理,還包括人生的整理,年輕人不但建立自己的事業,也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哲學,值得稱慶。她要你找出能令你怦然心動的東西,抛棄令自己不開心的東西,也要棄掉有些不當的觀念 —— 譬如,世界上没有「有總比没有好」的東西,又譬如,收納、大掃除等和整理是兩回事。收納是整理學的一個部份,然而,整理之中,收納是重要的一環,把不心動的物品掉了以後,剩下的要如何收藏是巧妙的藝術。

她説,收納就是在家裡「畫出一度彩虹作業」。意思為性質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性 質相近的放在旁邊,令所以東西環换緊扣,彼此相關。構成的系統讓居住的人可以很有效率地取出要用的東西,也可以好容易把用完的放到原處。彩虹的比喻很恰 當,是關不少東西是兩類的中間的,猶如彩虹的光譜,没有確切的份類 —— 例如電腦硬件、電綫、音响硬件、音响接綫等,可以把綫放到近處,讓人一想「綫」就想得起了。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之前,有山下英子的《斷捨離》,她去得更盡,《斷捨離》書名很「酷」,山下小姐早稻田文學系畢業,修習瑜伽行派的哲學,斷行、捨行、離行,深層的内容就是「去蕪存菁」 ——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山下小姐認為,當你看着一件物件,不是以「這還能用嗎?」、「弄掉它好可惜啊!」等觀點去想它的去留,而是以「這個物件現在適合我嗎?」作為前提,自己永遠是自己物件的主角,而時間永遠是當下。這個反省讓我們從看得到的世界進入看不到的世界,深入自己的心靈内,看看自己需要甚麽。

麻理惠小姐也認同,人無法改變别人,也絕對不可以强迫别人學會整理,坦然接受與自己價值截然不同的人,才算真正完成整理作業。正如我們也無需要把她的一切照單全收,總的而言,弄掉「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誰也不會覺得不好。把屋企弄得整齊潔凈有條理之後,人生也可以同樣給整理得如彩虹一樣的繽紛。

最後,世界上有很多整理、收拾的技巧,但整理的九成得靠精神 —— 整理就是檢視自己。人能否把自己的心靈整理好,最後都系靠自力 ——《斷捨離》的概念,終究源自佛法。

Saturday, August 10, 2013

樂在今朝

和好友網上聊天,談及『安全地带』,先知大家都是樂迷。他愛《戀愛預感》 (恋の予感),讚歎往昔的歌曲動聽,我又介紹了他《向悲哀説再見》 (悲しみにさよなら)。在 youtube 上看了原裝 MV,他道:「以前的人,樣子好純、好清、好漂亮。有時都難分清楚到底係懷念過去是美化了的記憶,還是現在的人甚麽都過火了(而變得不再美麗)。」

我回答道:「你没有美化了記憶,以前的人,的確樣子好純、好清、好漂亮,這是事實。」而現在的人也的而且確甚麽都過份了 —— 化妝、舉止、態度、行事。環境使然,人要適應,改變,這種過份 —— 可以叫做 excess —— 無可避免。凡事過了頭,自然不美。如果自己不想都變得連自己都覺得討厭的過火模樣,必須每日三省其身了,而且要活得有點智慧。

銘記往事,是好事,大的 ——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小的 —— 不但是美好的回憶,而且人作為人,有歷史,才算完滿,才能活得真實 —— 因為歷史就是事實。過去不應抹去,喜樂也好,悲傷也好。但不要忘記,當下也不賴。現在,生活可能艱難,人事太過複雜,抑鬰心事重重,社會怨氣凝聚,嗯,不要抱怨、咒駡,只顧喊叫怎樣不及從前。

當下,一按鍵,二三十年前的歌,馬上聽到。比十年前,我讀多了多少書,增加了多少知識,認識了多少新的好友,恐怕數之不盡。和好友天各一方,可以實聊天,從前的人不敢想象。以前我没有甚麽責任,無憂無慮,這種懶惰的「美好」,是未經反省的幻像。小時候没有我渴望的自由 —— 一種高級的自由,思想成熟了,個人智性的、久經煉歷的自由,現在我才擁有。從前,朋友是父親的兒子,今天,他就快成為父親了。

從前,没有美化它,當下,也不要醜化它。來聽這首《向悲哀説再見》,讓我懷緬過去,樂在今朝吧。


Monday, August 5, 2013

犬儒之路

Diogenes of Sinope
跟伊辟鳩魯「打對台」是同時代的斯多亞學派 (Stoicism),其開山祖師芝諾 (Zeno of Citium) 師承克萊提斯 (Crates),與犬儒學派一脈相承。

現在説一個人犬儒,即他是一個相信人所做的一切,動機只有自利,絕對不會為了無私、名譽、行善等美善的原因而行事。劉紹銘教授曾經説過,犬儒的人是一個久經世故而後憤世嫉俗的人。但犬儒學派 (Cynicism) 跟現今我們所説的犬儒思想,本來南轅北轍,犬儒之路,怎樣山窮水復,長路漫漫。

有人認為犬儒學派只談倫理,忽略了自然學 (physics) 和邏輯,所以嚴格來説不是哲學,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與現代犬儒的意思相反,古希臘犬儒派的創始者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在德性之中,其餘一切皆無意義。但犬儒學派本身於哲學史長河裡似乎没有太大影響力,箇中原因,不辨而明 —— 就是把原則行得太盡。

來自雅典的安提斯 (Antisthenes of Athens),有歷史家認為他是犬儒的鼻祖,一説他創立學校 (gymnasium) 命名為『白犬』(Cynosarges)。 Cynos 是狗的意思,而 argos 則為白色 ,所以學生被稱為『犬儒』。 安提斯曾跟隨蘇格拉底,活躍於貴族之間,蘇氏死後,安提斯重歸自然,卑視一切從前珍重的東西,例如精緻的哲學、貴族的生活。晚年的安提斯衣衫襤褸,跟工人階級一起生活工作,他認為一般人都可以獲得知識,並用人人都聽得明白的語言教學。

他的學生狄奥真 (Diogenes of Sinope),「青出於藍」,立志生活如狗,狄氏和同道人被稱為 Cynics —— 犬儒,如狗的儒者,這是另一説『犬儒』因何得名,真正的犬儒,恐怕非他莫屬了。狄奥真反對傳統,對一切當時的傳統如宗教、政治、禮儀不以為然,盡數抛諸腦後。他自稱為狗,皆因希臘人認為狗是没有羞愧之心的動物,犬儒專做一般人羞於做的事。狄奥真形同乞丐,居於一個大瓶之中,在人前手淫,做盡一切「羞家」之事。他認為我們順從自然,不是服從人做出來的傳統才能生活得好。人們追求身外之物,金錢名利,是一大錯失,最終失去自由。犬儒的教化,本質是好,但凡事去得太盡,緣份勢必要盡。

古希臘本是城邦制的。城邦,希臘文是 polis(衆數是 poleis)。城邦没有皇帝。「君權天授」這種「迷信」,城邦中没有市場。城邦的管理、國防等所有重要事情,都由城邦的人民自决。所以城邦的生活, political life,就是我們現在唤作政治活動的東西 —— politics、political activities。Politics 這個字源自希臘的城邦。後來城邦被統一,希臘變成一個「世界城邦」, cosmo-polis,即系 cosmopolitan ——我們説的「各式人種融入了的社會」這個字的源頭。統一後的希臘,哲學家由兼濟天下,變得獨善其身,伊辟鳩魯也好,犬儒也好,多重於自身而少談治國興邦。亞里士多德可能是最後一個對世界樂觀的哲學家,之後哲學家對國家和將來絕望,所以大多欲把世界跟自身切離。犬儒的人生觀,也許出於這份哲人的悲觀。

犬儒本質的善,後來變了。他們的主張傳到埃及,對世界一切看得太輕 —— 我的父母、親人、朋友死了,没有甚麽大不了。他們的死,不構成我應該傷心的理由。没有愛也不要緊。没有恒産,也不要緊。我借了錢,對債住都不記於心上,無需負責。你富有,我貧窮,你給我錢,理所當然,我不會感謝你 —— 犬儒輕視一切。慢慢地,cynic、cynical 這些字所指的行為開始接近現代的我們的用法了。

但有一個人叫芝諾,相傳他在書店「打書釘」,讀到蘇格拉底的生平,就嘆道:「像蘇格拉底這樣的人在那裡可以找到?」不知書店老闆不想他只「打書釘」無「幫襯」,還是有心引導他,向店外一指,説道:「跟着門口那個人吧。」剛巧經過書店的那個人就是犬儒克萊提斯。芝諾就跟隨了他,卻没有成為一個犬儒,而是開創了斯多亞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