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4, 2013

垃圾整理


有天經過某大型商場,看見一個穿制服的大嬸,眼神散渙,眼球正無意識地左右轉動,手上拿着掃帚,掃帚地上緩緩擺着。理性告訴我,那人應該正在從事清潔工作,而不是一個行為藝術家。

看那大嬸活似當代「藝術」的打掃方法,我認為無法把地方弄得潔凈,要她整理一處地方,恐怕是侈望。整理一個家的方法,也可以用於整理一個社區,一個社會。但無論整理甚麽,整理學從人開始。毫無疑問,整理人的心智之前,又要先教導他們整理地方,要他們放眼一個比他們所認識的更大的世界當中,讓他們的眼界擴闊(這點要慢慢再談)。

由於種種原因,好些人類幾千年來未有進步(進步是以智人的尺度 ——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 而言),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例如北歐,不少無法把自己的家弄得妥妥當當,我相信那些人從來就未有整理的覺悟,卻由於物質的進步,就是最不濟的社會,垃圾都以幾何級數上升。人類是時候開始先從學習怎樣去整理一個社會的垃圾,繼而思考一下怎可整理這個物種的反智。

這幾天才子陶傑剛巧談環保、减廢,用的是一貫嬉笑怒駡的筆風。嘲笑愚人,無補於事。倒不如看看東方一個文明國度裡,普通人怎樣去處理廢物更好。這個國度,像那清潔女工般的「藝術修行」,是無法從事清潔工作的,因為在那裡,「藝術修行」等如懶惰,懶惰,是没有市場的。

我没有在日本留學,但每年幾次間斷的逗留,累積起來,令我的人生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在這國家裡渡過。我是局外人,惟局外人反而把局内人没有着意看的地方看得清楚。

日本是一個很清潔的地方。為甚麽可以那樣清潔?是因為多數人想保持地方清潔。當地人的生活複雜,複雜得連他們自己也不太明白,習以為常,也少去反思。然而他們把地方弄得清潔,一半是自願的,一半應該是被逼的。在香港慣了自由自在生活(過一點就是任意妄為)的人,到那裡吃喝玩樂還可以,卻一定不想到日本住的。因為要這種自律的文明,必然要一點犠牲,自命聰明的人最怕犠牲 —— 犠牲即系「蝕底」。

日本人西化,西方人説怎樣,他們可以照單全收,但又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幹活。嗯,老外説,你們零售服務業没有效率。他們看看數據,點頭稱是,對的,我們的服務業没有效率。他們改變嗎?又不見得。

看真一點,效率真的那麽糟嗎?老外的效率是一個小時的平均銷貨量。日本是通街都是二十四小時便利店,把那些店晚上到早上的銷貨量計算,那裡會有「高效率」這回事?好像没有人把日頭營業時間的銷售做對比。他們承認效率低,在美國,把效率低的店關門大吉就是,但日本不可能把便利店關閉。相反,7-11 —— 那家本來是美國的便利店集團,現在是日本 7-11 反收購擁有了 —— 正要在福島的撤離區開設便利店,這不是效率的問題,是服務的問題。深層一點,是對自己的自信。

走遠了,回到正題。我講的文明地方,不是宣傳版和公厠裡寫着的文明,就分垃圾來説,在日本很文明,即是一件煩複的事,所以外人到那裡旅居是要學習的,而且不能懒惰。

譬如,PET bottles —— 好像翻譯做『寶特瓶』 —— 的回收,先把瓶身的招紙撕下(這種塑膠垃圾,需要分開處理),瓶子的蓋要和瓶身分開。 喝完的牛奶盒子,是 tetra-pak 保鮮盒子,就那樣抛棄?think again!要先把它清洗乾凈,然後沿着盒面的綫剪開,然後晒乾才可以棄掉。紙張垃圾要把它們摺成 A4 大小,並用便利店買回來的繩子捆着才丢棄。以上這些都是資源垃圾,可以循環再造。大件的垃圾,例如家俬雜物,要致電專人來回收。

甚麽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大型垃圾、不可以就那樣弄掉的垃圾(例如個人電腦)等等,都有列明,不可亂分  ....

還有,每日回收不同的垃圾,今天收可以燃燒的垃圾,你把不可以燃的寶特瓶放出去,第二天,你的鄰居「渡辺太太」,自然會上門「諄諄善誘」,要不然整個社區都知你這家人没有依照指示分類,這不是日劇情節八卦太太的角色,事實一樣如此。所以我説,自律,一半自願,一半是逼出來的。

不錯,環保的工作,由麻煩開始。當發覺街上都没有廢物箱,要把垃圾帶回家裡分類的時候,到你覺得每天分類分到頭都大了的時候,解决方法只有一個 —— 自行减少垃圾。怎樣减少?就是我們的政府剛剛開始嚷着要做的 —— 從源頭開始。

社會環境的整理,也是人心的整理,近藤麻理惠小姐很有創見。希望能用整理學把人的程度提升,讓我多作思考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