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台灣的美國科學家何大一 (David Ho),是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發明人,1996 成為時代周刊的風雲人物。
愛滋病 (Acquired Immunodeficient Syndrome, AIDS) 在八十年代初被證實的時候,引起一陣的混亂,科學界對於愛滋病是否由一種新的病毒引起,亦未有絕對的共識,後來這種病毒命名為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t Virus)。有一班科學家對於是否 HIV 引起愛滋病有所懷疑,他們的理論不同,有否定 HIV 引起愛滋病,HIV 存在但只是病者裡面的一個過客,有的認為 HIV 根本不存在,愛滋病只是一系列的病徵的組合,由欠佳的衛生環境、吸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致,甚至有人認為現在用於醫治愛滋病的抗病毒藥,例如 AZT 才是引致愛滋病的元兇,愛滋病的整個理論其實是醫學界和政府的一個陰謀。這些人被稱為 AIDS denialists(愛滋病的否定者)。
跟那些「人造炸雞肉」之流的無名連鎖電郵不同,愛滋病的否定者不少是有名的科學家,他們發表的言論,舉足輕重,影響力極大,南非在總統 Mbeki 在任時期的愛滋病政策,就受這班 denialists 的影響不輕。而世界各地亦有不少愛滋病患者不相信愛滋病的存在,拒絕接受治療,這些人的結局如何,不問而知。
近三十年過去,醫學界對愛滋病已有相當堅固的理解和共識了,惟永遠都會有一些反對主流意見的人(我當然不是說主流意見一定對,我個人對不少主流的意見嗤之以鼻),例如兩、三年前,就有一齣關於否定愛滋病的紀錄片叫 The House of Numbers,有興趣可找來看看。
(順便一提,有趣的是,片中的導演 Brent Leung 訪問世界各地的人,問他們 HIV 和 AIDS 的分別。差不多所有人(包括英美人士)都朦查查,全數答錯,唯獨上海的一名的年輕人,答來頭頭是道,指出 HIV 是引致 AIDS 的病毒,強國棟樑,再次被證明(一笑)。)
但如果已經有三十年科學界幾近一致的共識,出錯的機會必然極低。 科學的共識是怎樣的呢? 我想先說科學哲學上的一個問題。
物理學中的粒子模型有夸克 (quarks)這個基本粒子的概念(即原子最基本是由夸克所組成的)。究竟是原子內有一粒二粒叫「夸克」的東西拼湊而成?還是「夸克」是解釋原子模型的一個概念,而不需要真的一粒粒的「夸克」? 沒 有人能用任何方法「看到」過夸克,就是用電子顯微鏡都不能,因為夸克比電子更微小,連電子顯微鏡都看不到,我們怎能確定夸克的「存在」?物理學家是透過實 驗測定原子的特性,發現只有加入夸克的特性,才能解釋原子的「行為 」(behaviour),來確定夸克的「存在」的。 姑勿論「夸克」是否如腕錶內的一個齒輪的存在 ,「夸克」也就成了原子模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同樣道理,在醫學上的愛滋理論,由發現 HIV,研究其病理,研發控制病況的藥物,只要一套理論有一致性,臨床上能引證病理的關係,藥物的效用,愛滋病和 HIV 的理論,經過 科學家們互相的考証 (peer reviews),証實病理邏輯的一致性,理論在醫學上就可成立。
後來不少否定者都承認愛滋病是由 HIV 引起,是由於愛滋病理,在臨床上得以證實。在由何大一教授發明的三種抗病毒藥 (anti-viral drugs) 的雞尾酒療法 (cocktail therapy) 不但沒有令病者的病情加重,反而令病情受控,愛滋病不存在、愛滋病不是由 HIV 引起的理論,就完全不成立了。相反,否定者的理論在不斷出現的新發展已經一一被否証,例如 HIV 的存在, HIV 的測試劑可靠性(現在除了測試抗體 (antibodies) 外,還能測試病毒的遺傳物質等),確定 HIV 的存在,及推陳出新治療病徵的藥物的有效性等等。
讓我們來聽一首歌《通往明天的輝煌道路》(明日への Brilliant Road),祝願人類前程遠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