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7, 2013

學習之樂


這個月在論壇上、課堂上見識了不同人的學習態度,千姿百樣。人學習多數集中於要學的東西,我則喜歡看看人家怎樣學,學的態度如何,學的心得是甚麽,學了些甚麽,得着些甚麽。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不少評語負面,甚麽一代不如一代(我在那個年紀時相信不好到那裡去),其實也不盡然,可能我們還看不到他們的優點而已。德文課上認識了一位剛入哲學系的年輕人,他中學時已經在發燒雜誌寫古典樂評,志向是到德國研修哲學,目標明確,在大學的這幾年間要學好德文,考取 TestDaF 語文試,得以報讀德國大學的資格。學習有目標,已經赢了一半。

回想當年他那個年紀時候,我只是望着其他人讀甚麽,自己就讀甚麽,還得意洋洋地説,你看,這家大學連他(我的一位好友)也取錄,定必收我吧,於是跟住他入了大學,揀選了金融學,回想有點汗顏。輸在起跑綫的我,現在也不是跟其他人相差太遠,所以家長們也實在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孩子剛剛起步就輸在起跑綫上吧。不是跑一百米,是人生的馬拉松,要追,大把機會。賽跑時,一個轉角,遇到甚麽,得了甚麽,甚麽時候留力,甚麽時候發力,都是未知之數,怎麽可能在起跑綫上就斷定輸赢呢?

很想多認識那一位年輕人,和他談談古典音樂,論論哲學、德語,可惜他因為大學上課時間關係,下一班已經不能和我繼續做同學了。

有些人讀語文,没有特定的目標 —— 啊,你説學法文還是德文好?那樣較為容易?我在想,這位朋友可能没有讀通過一樣語言。那有一種語言是容易學的呢?又有些人,給我的感覺是,付了款等如學了。如果錢解决到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 我聽過有人這樣説,但學習不是付款就可以解决的。這些課程,真的已經教得好慢,一堂只教一樣東西,重複練習,但下一堂,他們居然全都忘記了,記幾句都記不到上心?一丁點心機都無,我很狐疑。學習還需努力,引証了付款不等如學習了。

我們的學習環境好到不得了,器材先進,書本漂亮,圖文並茂,課堂地方整潔,老師是地道德國人,没有學得不好籍口,但偏偏有硬件都不能保証就學得好。其實環境差,才可以鍛煉出學習的意志,學到的才深刻。讀過練乙錚教授的文章,説小時候他的英文是跑到舊書攤讀過期英文雜誌學來的。已故猶太裔德國文學評論家蘭力奇 (Marcel Reich-Ranicki) ,他對於德國文學的傑作了然於胸,不但是因為他愛席勒、漢拿、歌德,也不但因為他博學强記,更因為,在他最黑暗的日子中 —— 納粹的時期 —— 這些大文豪伴隨在他身邊,這種深刻,永誌難忘。希特拉的黨羽殺了他的家人,他説,没有人能奪去他的德國心 (Deutschtum)。

學校的語文課,多教用法,少教文法。很久没有上課,不知是否時興學語言不教文法開始?我父親教我英文的時候是跟住一本文法書的,用這種方法學來的英文,寫得不好,也不會錯漏百出。以用法替代文法,也許是把文法融入用法裡面,有好有壞,個人總覺得没有紥實的感覺,還是走到書店買一本德文文法自己自修一下。

普遍人認為學習需要樂趣,要好舒服好有趣味地學,我只勉强認同,我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件苦事,要努力是辛苦的,怎樣看都不是樂事。只有學通了,用學到去讀一些以前讀不懂的書本,樂趣就在那裡,而且這種快樂是昇華的。


16 comments:

  1. 學習的過程絶不輕易,不會一蹴而就。然而,站在學問的較高點是讓人舒暢及快樂的。

    ReplyDelete
    Replies
    1. 花了很大的努力後感受到的快樂和歡愉,難以言喻。

      Delete
  2. Learning a language is like opening a door to a different culture. Whether learning is a joy or a pain depends not upon the language itself but depends on the "attitude" of the student. To me, learning something new is always a pleasure but such pleasure can be the result of reading or hearing something otherwise painful! The pleasure resides in "understanding" something one doesn't previously know.

    ReplyDelete
    Replies
    1. When the door is open, I feel the excitement and happiness of knowing the unknown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joyful or sorrowful.

      Delete
  3. 朋友介紹了Coursera,有數百間大學聯手提供千個不同的免費課程,我現在讀密芝根大學的Model Thinking。為興趣而唸,趣味盅然﹗

    ReplyDelete
    Replies
    1. 很有思意的網站!為興趣而唸,必然唸得起勁,唸得更好。這半年來我有空則看 Youtube 上的 Yale Open Courses,由希臘歷史到哲學到音樂,可以無所不學。

      Delete
  4. 原來你也是唸金融,真巧。我也是輸在起跑線,邊行邊唱,每到褔至心靈的拐點時又往往做了一點看來不切實際的決定,但柳暗花明又過了一村。所以人生根本就是一場障礙賽。

    至於現在語文課不流行教文法,其實這種所謂communictive method方法在七、八十年代已開始流行,已有很多學者說不行,但無奈有些課程設計的人依然以這種方法開授,因為較生動容易吸引學生。個人認為,文法是學習語言的重要基石,如只靠學日常句子用語,根基不隱,難再上一層樓。

    ReplyDelete
    Replies
    1. 噢,原來 Trisha 也是唸 Finance 的嘛?好像妳甚麽都行,學習過不少學科和知識啊。

      邊行邊唱,四圍闖闖,有時會碰上意外的驚喜。真的無用顧慮太多,每一刻都要跟别人比較,量度住你勝我敗。放得開,才能投入這場獨一無二,屬於自己的障礙賽。

      學新的外語,我想從文法學入手。看來 communicative method 吸引不到我了。

      剛剛在讀 David Crystal 的 The Fight for English。他寫的 blog 和他的書都寫得很清楚明白,可讀性甚高,一讀就停不下來,果然是英語的大師。

      Delete
    2. 典型Jack of all trades but good at none, 學藝多而不精。失禮。

      Delete
  5. 我認為學習什麼都好, 最主要的動力還是來自興趣與好奇。說到香港的語文水準, 我總感覺上一代的讀書人的語文能力(包括、中英雙語的修養)比時下的青年好得多。未知這是否殖民地教育與"回歸教育"之別? 我說不出箇中因由。
    我不敢說自己對語文有深刻的認識, 但我對語文有莫大的興趣, 總感覺不同的文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尤其對異國文字的神秘感, 更想接近而揭開它的面紗一睹"芳顏"。
    十年前也曾師從一位德籍醫生(柏林人)學過三年多德文。還記得初學時的樂趣: 字母發音讓我知道為何德語發音偏"硬", 眾多的組合字(word collocation)解釋了為何德文字典比英文字典薄一半。漸漸掌握了文法(那複雜的冠詞der、die、das、dem、den真是折磨人!), 便讀起Heinrich Heine的詩, 膽粗粗地還翻譯了他的一兩首詩。 接着憑CD內套的德文原曲詞聽Schubert的Winterreise。 那Gute Nacht中的Fremd bin ich eingezogen, Fremd zieh' ich wieder aus...隨着音樂映入眼簾, 心中的喜悅真是莫可名狀。意猶未盡, 又拿來Dame Janet Baker主唱的Mahler Lieder。一聽便深深地愛上了曲中譜詞的德國詩人Friedrich Rückert, 後來更翻譯了他的Kindertotenlieder(亡兒曲)以悼六弟的去世。好一陣子我是狂熱地學習的, 可惜回歸香港後, 少了學習環境和氣氛, 也就把德文放下了, 以至漸漸淡忘。多次想到Goethe-Institut重拾課本, 可總是下不了決心。
    不知是否見異思遷, 三年前又去上日文課, 一讀兩年多, 從五十音開始直至可以粗略寫點文字。雄心勃勃之下, 一下子又給書櫃添不少工具書、故事書、小說、電影、音樂CD。可惜後勁不繼, 接著又停了上學, 改為自修, 可惜現今連寸進也談不上。
    也怪我實在太多心以致一事無成。 無論如何, 我還是享受那學習過程中的樂趣, 那種種從混沌中漸向澄明的境界。

    ReplyDelete
    Replies
    1. 踏進未知的境地,那種陌生感,就是我想學新東西的動力 —— 語言也好,其他知識也好。做學問講求專注,我想上一代比較專注,所以學問做得深刻,當下的人太多紛擾,上網、遊戲、太方便的通訊等等,令人不能專心。

      Peter 兄,原來通曉多國語文,真是佩服。我學德文為的是要了解多一點德國的文化學和哲學。報讀的正是 Goethe-Institut ,新的一課由另一個老師任教,覺得速度開始較為快了(應該是正常點,頭一課慢得有點過份),而且開始學你所説的冠詞變化,心情興奮起來。我有心理準備,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日後要跟 Peter 兄多點請教。

      家裡有 Fischer-Dieskau 演繹的 Winterreise,美麗動人得莫名的音樂和歌聲,是有的時候冷清和傷感,聽得心裡沉重起來。希望對德文的認識增加之後,可以多點體會。

      小弟也是一個多心的人,日文也讀了幾年,「半桶水」,距離可讀日本文學作品的程度相距甚遠,這方面我才一事無成。

      的確,由完全不知到認識甚麽可以運用,那由混沌中漸向澄明,箇中的樂趣(包括當中的辛苦),可以再三回味。

      Delete
  6. 混沌中漸向澄明的境界!
    That's probably the initial stage. When you go deeper, you will probably find that clarity may return to another kind of confusion or ambiguity in which you feel that you know little or nothing and if you go on, you may eventually find that it really doesn't matter much whether it's clear, confused, ambiguous or be awed by the mystery which lies at the heart of so-called "reality" because you have gone through all the stages!

    ReplyDelete
    Replies
    1. El Zorro has reached the highest stage and a state of no more stages, high or low -- 已臻化境。

      Delete
  7. You are right. The entire universe, including all human endeavors, all follow the endless cyclical change from chaos to harmony, back to chaos and so on. But that maybe why life is so interesting and worth exploring.

    ReplyDelete
    Replies
    1. 成住壞空,循環不息。千百年前的覺者已經想通了。

      Delete
    2. 但始終我們俗人雖然知道,卻仍逃不掉一個「執」字,苦了自己。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