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6, 2013

黄昏的圓舞曲

見到黄昏不同的顏色,喜歡把它拍下來。

看着母親由一個健康的老人慢慢步入虚弱的階段,吃要吃糊狀的東西,喝水飮湯要加凝固粉,由於吃得少,人續漸消瘦,就更加之虚弱。神智都紊亂了,唯仍可以説點話,長期記憶還在,認得我,見到我還很興奮,反應相當大,要握着我的手,要我吻她。

最近她入了醫院,每天中午到醫院為為她餵食,吃一啖粥都要多麽的功夫和時間,一頓飯就要用去個多小時。把盤上所有東西都吃盡,還喝了半杯我帶給她喝的忌廉梳打 —— 她就是愛喝忌廉梳打 —— 心理覺得欣慰。一向每星期三次探望她,現下要立定决心,一有時間就去探望她,讓她多握着我的手。

以前的中國女性,學識不高,因為没有書讀。她算幸運,婆婆是一個南北行的生意人,非常嚴厲 —— 卻有别於一般當時的女當家,願意把女兒送到學校上課,把母親送到銅鑼灣一間天主教女校讀書。我想,雖然篤信天主,每天都感謝天主,她對聖經是一無所知,對於天堂永生這些低級的盼望亦可有可無,她知道的只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人不可作惡的人間至理而已。

像母親這種女人,没有野心,不懂用利益去看待世上一切。有次她跟我説:「我服侍你們三代,」母親入門就要服侍祖父,然後是我父親,到我出世,就服侍我,「希望能够服侍你的孩子。」一生的努力,服侍三個人,這就是她的一切了。Daniel Gottlieb 的《給山姆的信》這樣寫道:「當一個人回首過去,除了愛與感恩,沒有其他,這個人是何等幸福」,雖然不能為我照顧孩子,我希望她此生過得快樂吧。

人到了黄昏,日薄西山,慢慢進入黑夜,這是自然的定律。

剛巧在讀康德的傳記,不僅是哲學的巨人康德,也描述一個垂垂老矣的康德。話説康德晚年日漸消瘦,到一八〇二年的冬天,康德健康更加轉差,每餐之後都感到肚子脹了起來,但令他喜悦的還有一隻小鳥,它每年春天都飛到他的花園裡高歌,倘若它遲來了,康德就説,亞爾卑斯山一定還很冷吧,又期盼好的天氣讓小鳥早點回家。一年,小鳥再不回到康德的身邊,他嘆道,我的小鳥不再回來了。

小鳥總有一日不會回來,正如黄昏一樣,無論多美麗,夜幕定必低垂。有點傷感?其實不用,因為明天太陽又要從另一邊出來了。每每在房間看書,望出窗外,看到黄昏景色,期望人的黄昏也如我看到的景色,期望人的黄昏是一首黄昏的圓舞曲。

百聽不厭。今天來一個四重奏的版本。


5 comments:

  1. 雖說「老」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但未必每個人都有機會變老, 其中也有不幸夭亡的。

    古時長壽被視為上天的恩賜, 兒孫滿堂承歡膝下更是一種福氣。但時移世易, 家庭倫理觀念已非昔日。以前鬧哄哄的大家庭已變成各自獨立的小單位, 家庭凝聚力也隨著淡薄。不少老人家也為勢所趨而大多獨居。有幸的話, 兒孫還會定時給家用, 或於大年大節回家探望。否則只是落得孤苦伶仃, 倚閭而望。

    多少次在路上看到吃力拖着滿載破紙皮盒的木頭車的佝僂老婦, 我總是心中戚然。這把年紀, 該安坐家中頤養天年啊。究竟她是膝下無子女, 抑或遭棄養呢? 假如我上前助她一把, 又或許給她塞點錢。那麼明天呢? 往後呢? 多無奈啊!

    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有說:「富則多事, 壽則多辱」。這是否當世的天理?

    ReplyDelete
    Replies
    1. 以前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前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人大多在壯年就死去,可能不明白真正年老的處境,所以認為多壽多福。就好似你見到的亞婆,我能想像到那個境况是多麽的令人心酸。畢竟人總要活下去,就樂觀一點,相信萬事到終極能完滿吧。

      Delete
  2. Really like the song. the tempo seems slightly too fast in this rendition.: it's supposed to be a reminiscence by a person at the dusk of his/her life.
    Hope your mom will recover soon. .

    ReplyDelete
    Replies
    1. Thank you El Zorro. You're right. The soloist version is the best.

      Delete
  3. 像你母親一代的女性著實為我們今日有好日子過付出了許多許多,真的感恩再感恩。希望她身體免受不必要的痛楚。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