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殭屍》


自小最愛看恐怖電影,又是陌生感作怪。另一個時空、另一個世界的故事,講死去的人回歸,也講本來屬於那另一個世界的個體和我們交流。但為甚麽講鬼怪、談異界就要是恐怖電影?我想就是因為我們無知 —— 對那些事物没有知識,越是不知之物,感覺越茫然,越恐懼,古人對閃電行雷打風的恐懼為一典型例子。

電影裡那些靈體,有的來復仇,有的毫無原因,故事當然有好有壞。對我來説,看恐怖電影不是尋求觀能的刺激,突然其來的驚嚇對我已經無效,我是去欣賞戲的劇本和體會一些可能性,一個異於我們的世界的可能性,看導演,編劇怎樣發揮,靈界是可以怎樣的呢?那理的規律又是怎樣的呢?

還有一點,恐怖電影要令我驚悸,必定要一個能令我信服要驚的理由,好似日本的《午夜凶鈴》,我就是没有法子驚,無論晚上看,一個人看,怎樣都完全没有感覺的,因為根本找不到驚的理由,一個怨靈為甚麽到處殺人,殺一些跟她完全没有關係的人。她生時一個弱質女流,死後一股怨念就得到這樣一種無窮之能力,還可以濫殺無辜?這根本没有理由。又有些好萊塢的鬼片,又爆炸,物件飛來飛去,嘩鬼式 (poltergeist) 的誇張場面,只是令人莞爾,没有驚惶的份兒。但甚麽是一個好得理由?最簡單,最老掉牙的故事,被害死的人回來尋仇,目標就是害死他的人,代入那個做了虧心之事的主人公裡,才有恐懼之感。

很久没有看香港電影,好多時候是因為我對黑帮和警察没有太大的興趣,而香港的「强項」,就是黑帮片。以前的功夫片現在已經不流行了,科幻的,同人家比太小兒科,創意也不及人家。倒是恐怖片,偶有佳作。很久以前的《幻海奇情》不少故事都甚為巧妙,甚至已經玩到 The Sixth Sense (《鬼眼》)的驚奇,到比較近期的則有《見鬼》。

知道有一套電影叫《殭屍》,急不及待就跑到電影院去看,那急切而期待的心情,真的很久没有出現過了。這套由新導演 Juno 執導的恐怖片,找來八十年代由林正英飾演捉殭屍的天師,《殭屍先生》一系列電影的演員來演出(可惜林先生已經去世),是向《殭屍先生》電影的致敬。《殭屍先生》都算是一種文化,雖然其實那些電影是相當「簡漏」而且胡閙的喜劇,無甚可觀,但總算是中國的特色,跟「來路」的吸血殭屍大不同。

新的一套《殭屍》,英文名字叫 Rigor Mortis,『死而殭』的意思,電影拍攝相當認真,場景是陰森的公共屋邨,大厦外型好像何文田愛民邨,當然是電腦特技來的。劇情非常詭異荒謬,我一路看,驚覺為甚麽可以這樣不合理?我不是説有殭屍不合理(如果要這種合理,就不看殭屍片吧),而是那裡的演員的行為(鮑起靜女士),可以去得那麽盡,可以這樣的違背常理?結局交代得很清楚。你看過 Brazil Jacob's Ladder,你會明白並接受為甚麽情節可以那麽荒謬。就如戲中所説,人生比戲更荒謬。

聽一首關於演戲的作品,一把很熟悉的聲音,每個香港人都記得她妹妹的聲音,但有多少人記得她?

台板人生。


9 comments:

  1. Is it that we're interested in death only because we're more interested in what life is all about? To me, far too many "horror films" are intended to activate merely our senses but not our understanding: they're never intended to make us ponder on what life is all about. Perhaps, those who wrote Anita's song got it right: life is just a show and we all just play a certain role which is destined ineluctably to end one of these days. What does that tell us?

    ReplyDelete
    Replies
    1. Most of those horror movies I saw are childish and meaningless. My passion to them, which brought about excitement and fright, is similar to the sweet taste of some candies one experienced when he's a small child. Such taste is always the best taste in life. If life is a show and sooner or later the show ends and all of the actors have to go, what shall I do? Well, I shall live my life in full - live it heroically, despite the absurdity, such lack of meaning, in life, and regardless of what role I am required to play in such a life, because the meaning of life is what I confer to it.

      Delete
    2. Like you, I don't believe that life has any pre-determined meaning. It's for us to "create" such limited meaning as there may be. Ultimately, our "destiny" lies not with any gods, but in our own hands although we must also factor in the omnipotence and unpredictability of pure "chance". But I agree that some of our "taste" may be acquired whilst we are young. Hume would say that it's just a "habit"!

      Delete
  2. 本來我還想去看,現在可以作罷了。最近看了Gravity, Blue Jasmine,都是精彩之作,由最虛最遠的太空落到最現實的後金融風暴的場景。

    ReplyDelete
    Replies
    1. 不好作罷,《殭屍》是一套不錯的電影。Gravity 和 Blue Jasmine 都 on my wish list!

      Delete
  3. 這篇博文正是我的一杯茶。
    孔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 可我偏對有關靈異這類題材的東西有無比的興趣。我並不迷信鬼神(從不睇相、問卜), 也不懼怕(獨住酒店深夜起來如廁也不亮燈。也住過傳聞鬧鬼的酒店), 只是抱着一種探索"未可知"的心態。我好奇, 很多時候夜在家中黑暗的走廊, 我會忽發奇想, 希望某些亡故親人的魂靈現身, 一則以解思念之苦, 二則滿足我"seeing is believing"的求證。
    妖魔鬼怪/科幻電影當然是我的至愛。對我來說, 鬼片由於濫拍, 時至今天已是乏善可陳。例如當年所謂令人"嚇破膽"以至讓多少人不敢靠近影印機的鬼片<午夜凶鈴>, 對我來說只是一部笑片。真正讓我欣賞的倒是早年的驚慄片, 如改編自Henry James並由Deborah Kerr主演的<The Turn of the Screw>、波蘭斯基的<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彼得古城主演的<Dracula >、<The Exorcist>、以至我的至愛導演希治閣的片子(如迷魂記、浴室謀殺案...)。後期的驚憟片如什麼<Ghostbusters>、<Elm Street series/榆樹街系列>、<"死神來了"系列>都只不過是賣弄血腥和充斥着無端驚呼的"笑片"。
    說到亞洲區鬼片, 日本的「恐怖文化」至今持續影響著日本。早年的<四谷怪談>是一部經典之作。其實四谷怪談是一部日本靈異故事集,由鶴屋南北四世在1825年寫成作為歌舞伎表演,本來的名稱為<東海道四谷怪談>。被認為是日本歷來最著名的怪談,四谷怪談被拍成電影超過三十次。
    至於香港, 早期混合了搞笑與驚嚇的鬼片也有點看頭。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台灣導演丁善璽執導的<陰陽界>(希望你有看過), 在2004年的「鬼魅影展」時,這部電影就被列為必選之作。其他如姚鳳磐的《秋燈夜雨》和宋存壽的《古鏡幽魂》也算不錯。
    最近麥浚龍自編自導的電影<殭屍>我也看了。算是為香港鬼片帶來一點驚喜, 也讓我對麥浚龍這富家子刮目相看。片子劇情可能"不合理", 但結局時錢小豪(也是戲中角色的名字)抽着手提包, 重覆開場時走過街頭食檔的場景, 前度一一死去的人如常地閒坐各處, 而錢小豪最终上吊死去, 是否交代了一切只是錢小豪的想像?
    看神怪我很少去研究箇中情節是否合理, 因為鬼神的世界本來就是非理性的。或者說故事的寓意(如聊齋的儆惡懲奸)較為吸引我吧!


    ReplyDelete
    Replies
    1. Peter 兄原來是「同道」。的確無論是中、外、日本,似乎以前的恐怖電影比現在的優勝,儘管當代的製作技術先進。Peter Cushing (還有一位 Christopher Lee) 的吸血殭屍是陪伴着我成長的角色。你説及的電影全是經典 —— 波蘭斯基的《魔鬼怪嬰》、《天師捉妖》,到後來的《驅魔人》、《凶兆》,當然本地的《陰陽界》我都從未錯過。《陰陽界》是和母親一起看的,其他的故事没有太多印象,但記得楊群那個行屍不倒,要伸冤情的故事,那時真的非常震撼。

      你也提醒我,日本有《四谷怪談》,看過最美麗的版本是1964年『東宝』的《怪談》(かいだん),我看的是一個美國加工過的 DVD 版本,英文名叫 Kwaidan。那四個故事我還記得很清楚,尤其是那一個『無耳芳一』的故事,盲眼和尚芳一被鬼靈邀請晚上向它們説唱往事,後來師傅得知此事,在芳一身上畫上符文令鬼魂無法看見芳一,偏偏畫漏了雙耳朵,一晚鬼魂到來,不見芳一,只見雙耳,就把他雙耳扭下返去交代.....

      《殭屍》裡,錢小豪的結局,很合理地解釋了那有違常理、天馬行空的劇情。我看過的 Brazil (1986) 《妙想天開》和 Jacob‘s Ladder (1990) 《異世浮生》,其主人公的結局都如錢小豪一樣,所以,那兩套電影的故事也亦異常令人驚奇。

      Delete
  4. 說到日本的「恐怖文化」, 我早前在Page One書店買一本名為《傳說日本》的書。此書作者是茂呂美耶(Moro Miya)。她是位日、中混血兒, 生於臺灣高雄市,曾在中國鄭州大學留學。她最大願望是當座無形橋梁,交流中國與日本的文化,用中文寫作日本文化。著有《物語日本》、《江戶日本》、《平安日本》、《傳說日本》;譯有夢枕貘《陰陽師》、岡本綺堂《半七捕物帳》小說系列等。
    書中茂呂美耶圍爐講古,在全日本四十七個地區內,各挑選出一個當地代代相傳的民間傳說,配上日本地圖和難得一見的精美圖片,娓娓道出來龍去脈,有形有影,彷彿就在耳邊,四十七個民間傳說,帶你走進另一個日本。
    <內容簡介>傳說是一種真實的夢。說它「真實」,是因為代代相傳,烙印每一代人的記憶之中;說它是「夢」則因為它會變,隨著時間、地點、族群,而不停地放大或縮小。日本文化物語的根源,便從傾聽傳說開始。
    本書為茂呂美耶2007年作品,為其「日本文化物語」系列第四本,延續前面三本風格,圖文並茂,輕鬆有趣,深入淺出遊走於日本庶民文化之間。
    全書內容包括日本全國各地的傳說怪談緣起及內容,包括耳熟能詳的桃太郎、浦島太郎、安達原鬼婆、鍋島妖貓、四谷怪談、無耳芳一、宇治橋姬、琵琶法師、阿波狸合戰、河童的約定、鍋島妖貓騷動…等等,搭配實地照片與浮世繪、繪卷圖片等等,圖文共茂, 引人入勝。

    ReplyDelete
    Replies
    1. 在書店中揭過這本書,給 Peter 兄一説,有衝動要把它據為己有了。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