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買了一堆書回來,慢慢細讀之餘,是時候繼續寫我的「擁抱未來」。
未來的有一個兩難。你想未來是怎麼樣的呢?一個命定的,還是一個非命定的呢? Deterministic 或者 indeterministic?
一個命定的世界,所有未發生的事件都是可以預測的,你今天想食甚麼,明天遇到甚麼意外,後天你的親人去世,這一切一切,都可以預測,規律控制著人的一舉一動,一個命定的世界,人是沒有真正的自由的,我們的「自由」只是我們無知的虛像。
但一個隨意非命定的世界,一切都不可預測又如何?一個雜亂無章的世界,今天有地心吸力,明天你可能飛上天空,因為已經沒有地心吸力了。再想一想,一個毫無章法的世界,可以是這樣的,坐在你旁邊的親人,最愛你的人,突然可以發狂把你殺掉,因為一切事都隨時可以發生不需要依據指令事情發生背後的規律,毫無預測的可能。這樣的自由,有點恐怖吧。
命定與否,是哲學裡其中一個千古難題,至今沒有人能解決。對於未來,我們可以用一個甚麼的態度?
我認為,宇宙要存在,有星雲、銀河系等系統的形成,又容讓我們智人 (homo sapiens) 的出現,就起碼要一定程度的命定,即背後有一組法理支持管理著這個宇宙,最低限度在宏觀的世界中,即我們的所見所看到、我們能認知的世界是如此,牛頓 (Issac Newton) 的物理世界是命定的,而牛頓的古典物理定理,還是放諸四海皆準。
惟微觀世界自成一家,粒子的行徑,難以測定,古典物理在那微小的世界中不能成立。物理學家海深堡 (Werner Heisenberg) 的測不凖原則 (the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說我們不可以同時測定一顆粒子的位置和所行的方向。微觀世界裡粒子的去向,在測定之前,是一組機會率的分佈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那粒子「有相當的機會是會這樣行的」。這是量子的世界。
但你會問,量子世界跟古典物理的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那量子物理和古典物理的分界在那裡?奧地利的舒羅丁格 (Erwin Schrödinger) 描述了一個「想像的實驗」,後世稱為「舒羅丁格的貓兒」(Schrödinger's Cat) (Schrödinger 一譯薛定鍔,但用舒羅丁格,讀起來比較抑揚頓挫)。實驗是盒子裡放著一隻貓兒、放射性原素及毒藥瓶,如果原素衰變瓶子就會放出毒藥,而放射原素的衰變機率是50%,在我們未打開盒子(即測定)之前,我們不知原素會否衰變,那麼盒子內的貓兒同時既生且死,一隻貓有50%生50%是死,在古典世界內這不可思議。在微觀世界裡,粒子被測定之前的狀態是一組機率分佈,也許在那裡我們找到一定的「自由」。至於自由和命定的分界在那裏?我不知道,只能推斷,日後詳談。
這是物理上哥本哈根詮釋 (Copenhagen Intrepretation),那並不是真理,而是物理界廣泛接受對量子世界的一種觀點。如果哥本哈根詮釋為真,世界將會更加複雜,因為人的測定,可以實現一種可能 (to realise a possibility),即你把盒子打開了,發覺貓兒仍生存,人就有改變未來的力量....這個不易說,不說了。
未來的有一個兩難。你想未來是怎麼樣的呢?一個命定的,
一個命定的世界,所有未發生的事件都是可以預測的,
但一個隨意非命定的世界,一切都不可預測又如何?
命定與否,是哲學裡其中一個千古難題,至今沒有人能解決。
我認為,宇宙要存在,有星雲、銀河系等系統的形成,
惟微觀世界自成一家,粒子的行徑,難以測定,

這是物理上哥本哈根詮釋 (Copenhagen Intrepretation),那並不是真理,
在古典和量子之間,我們生活在一個既命定又有自由的宇宙,
還有一點,大哲康德 (Immanuel Kant) 認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個世界,
假設宇宙命定屬於世界現象背後的東西,
如果知識限制了我們所能知的,對我們有甚麼關係?
越寫越多了,停一停,來聽巴哈的《G弦上的詠嘆調》(J.S. Bach's Air on the G String),聆聽未來的呼喚。
(待續)
我的看法是命運是不由自主的,人生到某一轉淚點,我們的一個決定,遇見一個人,都可能改變一生
ReplyDelete我同意人生由於外在因素太多,大部份時候都是不自由的(小事如想吃草莓雪糕到超市發覺居然草莓味賣光了),我們的自由就在抉擇的時候,我們這麼決定一件事,選擇相信那個人與否,那一刻的抉擇,都左右人生的方向。但至於那抉擇是否真正的自由,也未可知。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