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久違了的大眼 f0.95。多年前只有 Canon 出過。 |
跟照相機大師閑談,談的是鏡頭的韻味。以前帶着相機,孤身上路,用 Provia 和 Velvia 正片拍樱花、紅葉。Velvia 是 50 正片,日頭影花都要用脚架!但出來的效果之高,層次之深,顏色之艷美,無與倫比,絕對值得大費周章用脚架去拍!自從 Robert Lam 不做我等業餘人士小生意之後,香港再没有冲晒公司合我心意,每次都在日本冲晒才回來。
我人生只有一部照相機,碧落紅塵一部膠卷照相機。大師一聽我愛德國鏡頭的豐盈韻味,馬上在店裡東奔西跑,找來幾隻古董鏡頭給我看 —— 賽斯的、徠卡的、福倫達的。還説,「你的鏡頭鏡片帶青綠」,把我的 35 mm 定焦鏡的護罩打開,「雖然是德國鏡頭,但是日本人的製膜,已經不是全德國的工藝」,把幾支古董『萬能達』鏡頭翻開讓我對照,的確有綠色的反光。然後再看加拿大製造的舊徠卡 90 mm 和德國的古典賽斯鏡頭,他問看到甚麽,我説是橙色的。「不錯,德國的鏡頭,本來是橙色,只有日本人磨鏡才加上他們的薄膜,所以鏡頭橙中帶綠。」
大師對照相機和鏡頭的歷史認識甚深,又教導我説:「你的鏡頭寫着 ASPH.,是九十、二千年代的産品,並非真正 aspherical 非球面鏡頭。如果是,為甚麽不作全寫?這些鏡頭同以前德國的鏡頭有一段距離。」如小孩子般又走開,回來時帶着一叠日本鏡頭雜誌,翻開,指着一支,「看,是全寫的 aspherical,那才是真正的德國非球面鏡頭,你的不是真的。看照片的層次,是多麽驚人。顏色多麽美麗。」又翻看另一頁,是一支定焦的 ASPH.,大師説:「照片黑色地方的黑黑的,甚麽都看不到,一點層次都没有!」
我給冷水當頭潑下,但自信我鏡頭的層次極高,清晰、色彩、鋒利度可以把任何 Nikon 比下去(Canon 太柔和,也太綠,不知是甚麽原因,並不太喜歡)。無可否認,雜誌相片中古董鏡頭影出來的照片,顏色和層次,是濃郁得教人心動。
他又道:「現在的國内人,只有錢,買最貴的機件,没有内涵,六、七十年代斷裂了嘛,不懂欣賞美好的事物。」得確如是,我同意。最後,他建議説,「不要買這個牌子的相機了,他們再不是家族生意,成了基金的投資。」我説我明白,這家老店已經由 Hermes 基金擁有。他們只有利之所在,定價完全跟質量脱節。
畢竟,拍照於我已經是歷史,再好的鏡頭,還是放在大師那裡讓真正的有心人用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