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亞理士多德 (Aristotle) 認為人的某些品格是美德 (virtues),例如勇敢 (courage)、節制 (temperance) 等等。我們可以稱這些品德在道德上是好的 (morally good)。希臘哲學喜歡用 soul 這個字,意思是生命的載體 (a vehicle to the life) ,而不是現代人我們所理解的「靈魂」。人類的善就是生命 (soul) 依據美德而行事。
人透過習慣生成美德 (virtues come to be by habit),美德猶如彈琴行醫,可以學習,而人習慣作出善的行為,而變成一個善人,當人變成善人以後,人就更能做出善行。而所謂美德,比如勇敢,亞理士多德認為,是一種中間的行為,過了火,就是魯莽,事事畏懼,就是怯懦,唯有恰當中間點,才是勇敢的美德。而行善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好的動機使行事者享受着他的行事。亞理士多德道德哲學的着眼點是人,行事的人 (the actor)。
米爾 (John Stuart Mill) 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是 utiliterianism,不是「急攻近利」計算的意思。Utiliterianism 的要旨是令絕大多数人獲得最大幸福就是好) 認為結果才是最重要,只要一個行動能達到「絕大多数人獲得最大幸福」就是道德,而且不需要理幸福是怎樣分配的,所以功利主義也稱為結果主義 (consequentialism)。
例如,美國道德哲學家湯文珊 (Judith Thomson) 的『火車難題』 (the trolley problem)所説的情况:有一輌火車正衝向人群,如果撞上了會令五個人死亡,鐵路上有一個手制可以改變火車的路綫,但路綫改變後會撞上一個人令他喪生,你會不會拉動那個手制?把火車的路綫改變讓五個人生存而一個人死亡是不是一個道德的行為,結果主義認為是肯定的。因為那行為令大多数人獲得最大幸福。結果主義的道德建基於行動的結果上 (consequences)。
而康德認為 -- 不錯,又是康德 -- 一個行為道德與否,既不在於那行事的是怎樣的人,也不是因為那行為的結果如何,而是在乎行為本身 (the act)。
(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