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Connery (圖左) 飾演的 William of Baskerville 學識淵博,有邏輯的頭腦,代表黑暗時代快將結束,文藝復興的來臨。 |
陶傑今天 (5月13日) 在蘋果日報提及了一齣舊戲《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香港命名《魔宮傳奇》,莫名其妙。我中學時是「走堂」(曠課)去看那齣電影的,中世紀的氛圍令我迷醉不已,不能不第一時間去看。由 Sean Connery 及 Christian Slater 主演,電影描述中世紀時代一所偏遠的修道院內發生的謀殺案,有興趣可以到 IMDB 找劇情看看。
順帶一提,我愛上了那電影,看罷我更去買了原著小說來讀。小說是義大利符號學家 (semiologist) Umberto Eco 所寫(那時我覺得知道 semiotics 這個字相當「威」,肯定我的同輩沒有一個知道這是甚麼),義大利文原著,翻譯成英文,讀了幾頁就放棄了,因為除了那些 verbs-to-be 及 pronouns (即 is, are, they, he, she, him, her, them 等等) 之外,差不多全部生字都看不懂,一句要查三五次字典,是相當痛苦的閱讀過程。那本 paperback 就呆在書櫃裡任由陽光氧氣蠶食發黃了。
《玫瑰之名》描述的是一個很可怕的時代,一個信仰神權壓倒一切、人性為生存而扭曲的黑暗時代。由於聖經裡耶穌沒有笑過,所以人都不應該笑,基督教的信仰就是建基於恐懼之上的:宗教法庭 (the Inquisition)、 擸巫 (witch hunt)、罪咎感、魔鬼、末日降臨、下地獄等,人一定要活在恐懼之中才能惦念信仰,一旦人愛上了喜樂,就離棄不信了。
但偏偏一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家(這裡姑隱其名)就寫了一本喜劇 (comedy)。他寫了一本悲劇
(tragedy),流傳下來,而喜劇則失傳了。原來那本禁書就藏於修道院如迷宮的圖書館內。那些修士晚上去偷看,享受一刻喜樂之後,就被殺掉,最後由 Sean
Connery 飾演的威廉修士 (William of Baskerville) 揭開殺人的謎團。
威廉修士學識淵博,有邏輯的頭腦,熱愛新事物亦熱愛書本。他活在那個時代卻跟那個時代的偽善謙卑格格不入,他的出現,用符號學的角度,也許代表黑暗時代快將結束,一個新的時代就要降臨,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縱使中古是黑暗時代,仍出現了不少出色的哲學家如 St. Thomas Aquinas,St. Anselm
等,天主教是歐洲文明的基石,在腐化黑暗之中藴藏了光明的種子等待文藝復興的土壤。
我後來參加了大開本書會 (The Folio Society) 又購了 The Name of The Rose 的精裝版,都是把她放在書櫃中,成為漂亮的點綴。今晚把她拿出來,打開了第一頁,現在我應該有讀完她的本事了。
期待你的讀後扎記。在片中﹐當威廉和徒弟找到那藏書暗室﹐威廉為發現知識寶藏而喜極歡呼。當時知識是如此珍貴﹐今日只要上網﹐幾乎上天下地的資料都可以找出來﹐但人們卻越流膚淺和反智。They see but they don't read。
ReplyDelete原來 Trisha 都有看過 The Name of The Rose。我昨晚把電影重溫,感受妳所說 William 和徒弟 Adso 看見藏書時的喜悅,世間就是那樣,當知識還是依靠人一筆一筆把過去的書本抄錄流傳下來的時候,特別懂得珍惜。中古時代,要讀一本書是多難,Thomas Aquinas 卻能留下八百萬字的著作,而當今只要按一下鍵就能知天下事,人大都不懂珍惜這種幸福,甘心流於反智。繼續讀 The Name of The Rose,今時今日再讀,觀感、心情不同了,字裡行間能領略和認識的也不可同日而語。
Delete我只看過電影。書﹐相信窮一生精力我也未必能看得明。另﹐建了一個小小部落格﹐http://hkcitybliss.blogspot.com﹐有空多來指教。但太久沒有寫作﹐有不知所謂之困。
Delete就視為自己一個生活小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