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3, 2013
白雪中鼓聲隆隆,鐵蹄下挽弓鳴志
蕭斯塔高維契 (Dmitri Shostakovich) 的第五交响樂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多年前在蒙特利爾交响樂團訪港時聽過,那時年輕,聽來没有感覺,蕭氏的名作,豈是小伙子能理解。今天再聽,已經理解了作者所處的環境,聽起來樂曲優美之外 也份外冷冽。一氣聽了兩個版本,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指揮紐約愛樂,一九七九年東京現場演奏,和垂垂老矣的馬雲斯基 (Yevgeny Mravinsky) 領導列寧格勒愛樂,一九八三年於明斯克愛樂音樂聽的現場版本。
本是蘇聯的名作曲家,蕭氏因為歌劇 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 被評為太「腐敗」而「失寵」,之後的音樂創作必須小心翼翼,符合黨的「口味」。蕭氏第五交响樂有没有因政府壓力而折腰,衆説紛紜,有一點肯定的是,音樂必 須寫得「為了對社會主義的現實讚褒揚」才能過關,畢竟第五交响樂是抽象的作品,如何演繹,見仁見智。
伯恩斯坦意氣高揚,氣勢磅礴,他的蕭氏第五,是氣量的表現,血脈沸騰,跳躍奔流,指揮和樂團一襲白色禮服,有如處身白雪紛飛之中,傾聽鼓聲不絕,伯恩斯坦指揮之「落力」,人盡皆知,加上紐約愛樂的音色,無論吹管、弦樂都出奇地清澈,令每分澎拜,加倍响亮激情。
而馬氏棒下,音樂變成冷静沉着,雖然全曲較伯氏位短,其鼓聲管弦彷如千斤重担, 儼然人在鐵蹄之下,優美的提琴管樂裡是一份解不開的沉鬰,結尾那段鼓樂,徐緩但威嚴,棒棒千鈞,那種在鐵幕下令人心悸的凝重,蓋不過人的希望,就那一個結 尾,馬雲斯基果然不愧是俄國一代神話。
蕭氏第五,首尾氣氛呼應一致,端正典雅含蓄,我認為是二十世紀絕頂的作品,難怪人説在逆境下,天才方可散發光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