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8, 2013

「亂作一通」的馬勒第一


梵志登上任後第三次聽港樂,現場欣賞樂團演奏令人熱血沸騰。馬勒第一。這有點難度了。太太的評語是,馬勒的交响樂是「亂作一通」的,一時大鑼大鼓,一時有變成了舞曲,這是甚麽東西?我覺得這個評語好真,好「直觀」,儘管覺得如此,我想没有多少人會直接講出來(笑)。

史達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在巴黎首演《春之祭典》(Le Sacre du printemps) 的時候,聽衆期望的俄羅斯芭蕾音樂,是《天鵝湖》般如詩如畫的音符,但出來的是(那個時候的聽衆認為)「粗鄙野蠻的噪音」,聽衆的不滿,差點兒令巴黎的香榭麗 舍劇院發生暴動。 《春之祭典》可以説把現代主義帶入音樂的殿堂,聽衆需要點時間去接受。

一個聽布拉姆斯、貝多芬、莫扎特的樂迷,理所當然認為「古典音樂」就是那種優美和諧,其豐富戲劇性的表達在動聽的音楷中,古典時代的音樂,真的很動聽,是一首詩,一幅名畫。跳到馬勒,需要點調校,因為馬勒不是詩人,不是畫家,就我看來,他是一個電影導演。

當晚音樂會上半場的莫扎特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K.467) 老實説有點沉悶,儘管 Conrad Tao 委實精彩,惟那種「老調」也聽得太多了吧。下半場的馬勒第一,反而令人精神一振!好有氣魄,戲劇感强烈的演繹,縱使我們的位置 brass 太「搶」,整體演奏,由節奏到氣氛,都很稱心 (我有點不明白,看音樂聽裡其實較佳的位置有不少空位,但為甚麽網上就訂不到?)。馬勒對樂器配合得甚「妙 」-- 雖然有時候有點突然其來(好像「亂作一通」),那突然就是現場令人興奮的地方,在家裡的 hi-fi 無法享受。

氣魄、節奏、氣氛、配器、突 然 -- 那都是電影的效果。聽貝多芬,開懷的第六也好,嬌小的第八也好,第一刻就已經動聽,連綿不絕,不用等待,不用四處張羅,如同看到一幅 Gainsborough,或有人正再朗讀一篇 Tennyson,由開始到結束,都在陶醉,内容的起承轉合,人却忘我在曲器之聲裡面。馬勒不同,無論你有讀過他本人寫的介紹於否,對曲目的歷史了解與否,你都要有欣賞一套不知道情節的電影既覺悟去聽他的作品。「亂作一通」裡面,其實你可以看成是有一連串的畫面,由你想象,自然的晨光,人在翩翩起舞,狂風暴雨,然後天堂即景,再次回到人間 ..... 
熱切地期待着下一幕的發展,任你在那廣闊無盡的宇宙奔馳,是 Béla Tarr 的黑白電影 Damnation (《天譴》) ,寺山修司的《死在田園》。

期待港樂下一場音樂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