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0, 2011

其拿的《雨聲是蕭邦的調子》


新音楽的黄金年代,Post-punk 的英倫進入摩登浪漫主義,造就一衆出類拔萃的楽隊,Duran Duran、 OMD、 Spandau Ballet 等。那個時候在日本是「歌姬」中森明菜跟松田聖子的争雄年代。在意大利,一個黎巴嫩出生的意大利年輕音樂鬼才 Paul Mazzolini 以 Gazebo 的藝名把的士高電子跳舞音樂帶入浪漫主義的殿堂。

我第一次聽 Gazebo 的《我愛蕭邦》,是暑假的一個雨天,我把那張45轉的12吋單曲黑膠唱片放在唱盤上,Jensen 揚聲器播出一段長達三分鐘「滴塔滴塔」的電子合成器前奏,然後,鋼琴之聲才開始把蕭邦的音樂神韻加上一個愛情故事的浪漫熔在冰冷的電子音樂之中,由 Gazebo 的口中幻化成動聽的歌聲。雖然《我愛蕭邦》是曇花一現的電子跳舞音樂的一員,惟那優美浪漫的鋼琴開場白,簡單而點到即止的樂曲歌詞,就以那時我還是中學三年級的品味和修養,已知道《我愛蕭邦》註定名留樂史。

我曾寫道,英諺有云:摹仿那人就是給他的最大讚美(
imitation is the greatest flattering)。在亞洲唯一一個文明國度裡,Gazebo 的《我愛蕭邦》就變成了《雨聲是蕭邦的調子》(雨音は ショパンの調べ),而且不同的年代有多個版本。小林麻美凔凉瑰麗的孤獨。「新音樂女王」松任谷由実的演繹盡顯個性。無論任何版本,在日本編曲家的手上,都是神來之筆,各有千秋。

聽一聽日本新一代 Visual 系摇滾楽隊 Kra(ケラ)的《雨聲是蕭邦的調子》,
感受一點歌德摇擺般的黯然豔麗,發現樂曲的骨子裡的哀愁感,掩飾在亮麗的鋼琴主調之中,濃装豔容唱出清淡美麗的曲調,不失日本一贯流行的元素,非曲高和寡,卻別有一番風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