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9, 2011

人生何求

這是一個永恆的問題。千百年來,多少先賢大哲給出他們的答案。既然這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就看看兩個我最欣賞的大哲怎樣想法。

荀子的哲學觀對我影響最大。荀子為儒家正宗,但他的學生韓非和李斯卻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荀子的學說秦漢以後被束諸高閣,所以有時荀子被誤解成法家的思想家。荀子雖然是儒家,惟他跟孟子不同,孟子是理想主義者,認為人有善端,所以人性善;人亦要仗義不屈,而且強勢可由人。荀子卻認為人性本惡,惟人有智性,可以為善,善是人為的,但一般人沒有向善的力量,甚麼人可以導人向善?聖人也。

荀子亦以為,天有天道,但天不會幫助,亦不會妨礙人類。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世界不會因為有賢君統治就風調雨順,也不會因為暴君當政就衰敗滅亡的。這個世界會因為人怕冷就不寒冷嗎?大地會因為人怕遠就不廣闊嗎?君子會因為小人胡說八道就不做應做的事嗎?不會的!我們就只要順天應命,不奮發圖強嗎?不是的!相反,我們要把應做的事就去做好,天塌不下來的。我們要了解自然的法則,並加以運用。

荀子的哲學觀是積極進取的科學精神。人雖惡卻能善。人在天地之間,有選擇的自由,應做的事就去做。人應對周圍的自然界應加以認識並把自然的法則加以運用,積極求真。

他教了我人生,求善求真。

德國大哲康德(Immanuel Kant)為「哲學界的歌伯尼」,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在哲學史裡就如在科學界裡歌伯尼推翻地球中心學說般石破天驚。他寫過三本重要的著作-他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當中亦藴含人生何求的道理。

《純粹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康德給出理性的應用範圍及局限,確定了人的理性認知只限於現象界,即我們可以理解花開花落,潮汐脹退,生老病死,但我們不能用理性理解、經驗現象背後,例如靈魂、天主那些屬於本體界的物事,就是有這樣的經驗,都是虛妄、不真實。結果康德產生了不可知的「物自身」(things-in-itself) 。

潮起潮落、生命輪替的物理、自然現象有法則秩序的規範。沒有自然秩序我們不可以產生知識判斷,也根本不能生存。但有法則秩序則,我們就沒有自由意志了,因為我們都是物理界的一部分。康德的問題系,如果我們就沒有自由意志,我們還能做甚麼?但在先驗法則「統治」的自然界,我們真的甚麼自由都沒有,甚麼都不能做嗎?這是否定的,人可以作道德的判斷、道德的實踐,康德寫了他的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為的是論述人可以在道德實踐中自決。

我 們不禁要問人為甚麼要實踐道德?回答這個問題,康德需要三個預設。天主存在。自由意志。靈魂不朽。如果天主不存在,天國不存在,道德標準就無從說起,道德 實踐亦無目標可言。如果沒有自由意志,我們就不可以作道德的抉擇。如果沒有靈魂,便人死如燈滅,天主的審判和天國的回報就毫無意義。透過道德實踐,人類能 在一個必然的自然世界重獲自由。

純粹理性求真,實踐理性求善。

但人希望甚麼?惟康德認為在真、善之間仍有一道鴻溝。為此他寫了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他陳述了反思判斷力。人可欣賞美,創造藝術,有能判斷美的能力。美的判斷屬於個人的具體經驗,但不是完全主觀的經驗。審美屬於反思 判斷力,而反思判斷力把具體經驗聯繫到普遍的法則,這樣,就把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連結起來。求美就把真與善之間的鴻溝消除。

康德晚年為人希望甚麼這個問題,在加以表述。他認為,人希望成聖,得到天主的恩典 (Grace) 和救贖。

康德的哲學系統,精細入微,洋洋大觀,為人生何求,作出巨細無遺的演繹,認為追求真、善、美、聖為人的終極目標。

聽著 David Foster 的 St. Elmo's Fire Love Theme 成文,振奮人心。

Sunday, July 10, 2011

Vein 的北歐情懷


這篇文章是關於美好的購物經驗,但先來說一點哲理。

每次從日本回來都會病,這是回港病,無可避免。日本是天堂,這裡是煉獄。日本的人仍在享福,這裡的物種系煉靈。天主教所說的煉獄 (purgatory) 以火洗煉潔淨人的小罪,小罪淨煉之後,可以升天堂。而佛家的天堂煉獄卻不是永恆的,修善的上天堂,福報享盡了,天堂的眾生下地獄。造惡的下地獄,苦報受完了,地獄的眾生可以升天。


這裡的物種,一無是處,卻自以為是,貪痴嗔,自己堅持如豬如狗,自作業,不可活。很明顯,物種福已享盡,由天堂墮進地獄。伊甸園變成各各他山。


他們在煉獄,我卻在天堂。唯識所見、一念天堂,如來智慧高妙在此。在日本享受來者如歸,人間世外,菩薩低眉。回來煉獄,見餓鬼畜生,要怒目金剛,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今天,我找到煉獄中的甘泉、觀音的楊枝甘露。很久沒有在香港購物(必須品除外),因為不值得。

今日到星街的小店 Vein ,發現這是日本的購物經驗。
Vein 是一家售賣北歐時裝飾物的小店,老闆是一個本地的設計師。若小的店子,白色簡約的裝修,代理了 10 個品牌,每個月更換不同的牌子,今個月賣的主要是芬蘭 marimekko 的服飾及漂亮得令人喜悅上九宵雲外,來自瑞典的 Hasbeens 木製鞋子,我不是女孩子,看看鞋子的手工,也覺得太感動了。那位女店員用心向我的太太解釋,又不斷拿出鞋款給她嘗試,每一對都簡單而美麗,那種感覺讓我們像返回日本,回港病不藥而癒。我用心看了北歐的設計,深深明白日本人為甚麼把北歐的設計奉若神明。

我認為欣賞人的美好物事,煉靈在煉獄中的福報就此聚積而來。

http://bve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