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 2011

抗衡改革的堂煌壯麗與謙卑順從(1)

羅馬的聖大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Maggiore)一座五世紀的基督教堂,與當時旁邊異教女神休袼(Juno)的神殿分庭抗禮,展示羅馬基督教會的堂煌壯麗。在建於第四世紀的舊聖伯多祿教堂(the Old Saint Peter's Basilica)於 1505 年拆掉後,聖大瑪利亞堂亦成為天主教會最堂煌壯麗的教堂。

1527 年,羅馬剛剛被叛變查理五世的軍隊侵略,差不多在歷史地圖上「消失」。在北方,新教改革如火如荼。在東方,土耳其人已經來到維也納的門前。天主教會已失去大部份的領地。任何有遠見的知識份子都認為教庭的唯一出路就是面對現實。

但不過一代以後,羅馬教會已重新奪回大部份的失地,重拾昔日的光榮。1590 年工程浩大的新聖伯多祿教堂完成,代表韜光養晦的日子正式結束。

是甚麼力量令一個已經幾近成為歷史的教會重現昔日的光芒? 也許應由最後一位人文教宗悉斯庭五世(Sixtus V)說起,是他恩准了耶穌會(The Jesuit Order)的成立及召開脫利騰大公議會(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令天主教的抗衡改革 (Counter Reformation)得以像北方新教改革般以近清教徒般的意志 (puritanical will)進行。

新聖伯多祿教堂就是抗衡改革堂煌壯麗的象徵,而領導改革的人文主義者不僅都是才情洋溢,其謙卑順從,令羅馬從藝術、靈修的影響力傳之後世,一直維持到十九世紀梵蒂崗第一次大公會議(First Vatican Council)為止。這就是抗衡改革裡的堂煌壯麗與謙卑順從。

(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